6小时前
6月28日
6月26日
6月24日
6月21日
6月19日
6月14日
6月12日
6月10日
6月3日
5月31日
5月29日
在男性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:
有人說想改變、說想突破,說得義憤填膺,但一年過去了——什麼都沒做、什麼也沒變。他們說要去搭訕,卻從沒開過一次口;說要創業,卻每天繼續滑手機、抱怨環境;說要改變形象,但連剪個頭髮都能拖上一年。
當你問:「那為什麼你還沒開始?」他們總能給你一套很合理的說法:「最近太忙」、「我還沒準備好」、「等有機會再說」。
但問題根本不在資源、不在時間,而在心態。這些人,其實有一個共同特徵:他們太以「自我」為中心了。
這聽起來可能很反直覺——怎麼會「太在乎自己」,反而更不敢行動?但真相就是這麼殘酷:一個人越在乎自己的形象與評價,越容易被行動所帶來的風險嚇退。
心理學早已指出:逃避不是懶,而是一種深層的保護機制。
對自我中心的人來說,每一次行動都不是簡單的嘗試,而是對自我價值的審判:
如果我搭訕被拒,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好?
如果我創業失敗,是不是代表我根本沒能力?
與其面對這樣的風險,他們寧願不做:「我不行動,就不會輸;不輸,就還能維持自己“其實不錯”的幻想。」
這些人習慣用「準備」來逃避:「我再學一下」、「我還在計劃」、「等狀態好一點再說」。但準備不是行動;拖延不是謹慎——這些只是讓自己感覺「好像有在前進」的心理麻醉。
我曾收到一封讀者來信。他說:
「我過去一年看了無數的把妹影片,電子書做筆記做滿了三本,但我一次都沒有主動開口過。我不是不想做,而是我太怕一做,就發現我根本沒那麼行。」
那封信讓我沉默了很久,因為——我也曾是那樣的人。
我看教學影片、買了器材、寫了腳本,卻遲遲不敢拍第一支影片。我說服自己:「我要更專業一點再開始」、「等我學會打燈、學會剪輯…」三個月後,我的硬碟多了一堆資料,但頻道上沒有任何一支影片。
直到有一天,我逼自己用手機拍一支60秒短片,不修、不剪、不藏。雖然很爛,但我終於開始了。那一刻我才明白:成長從來不是來自完美的準備,而是那個願意「開始做」的自己。
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沙特與尼采都指出:人之所以存在,不在於他思考了什麼,而在於他選擇並承擔了什麼。行動,是你存在的唯一證明。
但對自我中心者來說,行動意味著「暴露自己不夠好」,這種焦慮比什麼都可怕。他們寧可把人生變成一場無止盡的計劃與幻想,只為避免承認:「我現在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。」
尼采曾說:
「弱者不會創造,只會幻想;當意志無法創造,就會走向自我毀滅。」
當你無法行動,就只能依靠幻想與藉口活著。
Jordan Peterson 曾說:
「人會透過虛構的故事,來逃避承認真相。」
很多男人不是沒能力,而是被自己的 Ego 束縛住。他們內心深處怕被否定、怕失敗,於是打造出一個「理想中的我」——聰明、有魅力、值得被愛——但這個形象太脆弱,所以不敢讓現實來碰。
Mark Manson 一語道破:
“Don’t hope. Choose.”
希望不會讓你成長,選擇與行動才會。
在追求關係中,自我中心者的逃避模式更為明顯:
把失敗歸咎於對方:「女生太現實」、「她們都喜歡壞男人」
無法承擔主動行動的焦慮,只會靠幻想來逃避
慣性延後出手,導致經驗缺乏 → 更沒信心 → 更難行動
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:越不行動,越沒自信;越沒自信,越無法吸引異性。
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,而是要改變你「看待行動的方式」。
停止定義你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(我內向、我不會聊天)
改問:「我今天能做一件什麼小事,往前一步?」
行動不是證明你夠好,而是你開始成長的起點。
刻意承受尷尬、嘗試開口、感受拒絕
用現場回饋重建現實感與自我認同
記住:你越做,才越不像你以前那個怕失敗的自己
別人喜不喜歡你,不等於你有沒有價值
真正成熟的男人,是跌倒了還能站起來的人
如果你總覺得自己「準備好了卻不敢出手」,那不是你沒學會方法,而是你還沒放下「我要完美才開始」的執念。
行動會讓你發現:你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差,也不是那麼完美。但只有開始那一步,你才會真正脫離幻想,走向現實中的力量。
真正的自由,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而是有勇氣承擔你做的每一個選擇。
如果你想打破幻想,成為那個「敢出手的男人」,我邀請你參加我們的《黑帶社交》實戰訓練:
這不是教你死背話術的課,而是一步一步,重建你的行動力、自信與吸引力。
📌 現在報名,下一梯現場訓練名額有限。
點擊下方連結,別再只是思考、只是想——從這次開始,讓你行動。
我們現場見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