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Search Results

以空白搜尋找到 269 個結果

  • 【高格局吸引女人】史上最強的兩性書籍,10大經典法則【Mark Manson The Model】(下)

    歡迎回到這個系列。在前兩篇裡,我們已經拆解了 Mark Manson《The Model》最核心的基礎。 第一篇,我們了解到:吸引的本質是誠實、非需求感、內在價值。第二篇,我們深入探討:如何從內在轉化開始,真正活出吸引力,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被尊重的男人。 而今天這一集,我要跟你聊本書裡最長、也最重要的一條法則:「如何篩選適合的對象」。 有過戀愛經驗的兄弟都知道:錯的選擇,會讓你陷入無盡的消耗;對的選擇,才能讓你的愛情成為人生成長的助力。 法則10:吸引力的真相——篩選適合的對象,而不是取悅所有人 很多男人在約會上最大的誤區就是——想要討好所有女人。但現實是:你不可能吸引所有人,也完全沒必要吸引所有人。 真正高段位的男人,追求的不是「量」,而是「質」。Mark Manson 提醒我們:吸引力不是一場戰爭,而是一場「篩選」。重點不在於你能搞定多少女人,而是你能否找到真正契合你的那一個。 一、接受現實:不是每個女人都適合你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「選擇性匹配」。我們的大腦在親密關係中,本能會尋找能互補或共鳴的人。因此,如果一個女人拒絕你,往往不是你「不夠好」,而是你們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。 例如:你是個自由創業者,生活充滿冒險;她卻嚮往安穩、規律、可預測的人生。這並不是「失敗」,而是「不匹配」。 二、專注於真正適合的女人 有魅力的男人,不會浪費時間去「說服」不適合自己的人。他們會清楚表達價值觀、目標與界限,並觀察女人的反應。 舉例:如果你重視誠實和自我成長,但遇到一個缺乏責任感、只愛玩樂的女生,那麼你要做的不是改造她,而是篩選掉她,把精力留給能和你並肩的女人。 三、不要為了取悅而改變自己 需求感強的男人最常掉進的陷阱是:「她喜歡健身,我也假裝愛健身」;「她討厭抽菸,我就努力裝清高」。 但女人的直覺很敏銳,能立刻看出你是否在演。當你為了取悅而放棄自我,你的吸引力會瞬間消失。 高手的態度是:「這就是我。如果你能接受,很棒;如果不能,也沒關係。」這種真實與坦然,反而會讓女人更尊重你。 真正的吸引力,不是靠演技,而是靠篩選。 你不需要所有女人喜歡你,你只需要找到那個因為你真實的樣子而喜歡你的人。 非需求感與吸引力的真相 真正的吸引力來自非需求感:你敢真誠表達自己,不怕被拒絕,也不需要透過討好來證明價值。 然而,即使你再有魅力,大部分女人也不會適合你。因為除了吸引力,還有價值觀、現實條件與生活方式的匹配問題。 拒絕的真相:節省時間的過濾器 許多坊間的約會建議,會讓你以為「只要說對話術,就能讓任何女人愛上你」。這是錯誤的,因為它忽略了相容性。 拒絕的真正意義,是幫你節省時間。她若不喜歡你的性格、外貌,或價值觀差異過大,本來就不可能走得長久。 因此,拒絕不是打擊,而是一種過濾機制,幫你更快找到合適的對象。 三種女性篩選模型 所有你遇到的女人,大致可以分成三類: 第一類:不接受你的女人(Unreceptive) 這類女人對你完全沒興趣,或外部條件讓她不可能和你發展。例如: 她已有伴侶,且關係穩定; 價值觀嚴重衝突; 她暫時不想談戀愛。 判斷方式很簡單:她拒絕邀約、回覆冷淡、不讀不回,甚至連眼神交流都避免。 應對方式 :直接放棄,別幻想她會改變。 第二類:中立的女人(Neutral) 這類女人既沒有明顯拒絕,也沒有熱情投入。她可能願意接受邀約,但不會主動投入太多。 心理學稱之為「延遲性判斷」。她需要更多時間觀察你。 應對方式 :主動創造機會。透過幽默、肢體互動與明確邀約,讓她必須做出選擇。否則,你很容易掉入 Friend Zone。 第三類:接受你的女人(Receptive) 這類女人對你有明顯好感,會主動找你聊天、投入互動,並願意接受邀約。 應對方式 :不要拖延。若她積極主動,而你遲遲不推進,很可能讓她失去興趣。 記住,吸引力像火焰,若不行動,就會熄滅。 Friend Zone 的陷阱 Friend Zone 是許多男人最大的黑洞。一旦女人把你歸類為「朋友」,幾乎不可能再轉為「戀愛對象」。 避免方法 : 從一開始就明確表達興趣,不要假裝只是朋友。 不要只靠「友善」取悅女人,真正的吸引來自價值與男性特質。 及早測試反應,若她不接受,果斷放手。 總結 今天的重點有五點: 女性分為 不接受、中立、接受  三類,你要學會判斷並對應。 不接受的女人,直接放棄。 中立的女人,需要你主動推進,否則會慢慢轉為不接受。 接受的女人,要快速行動,別猶豫。 Friend Zone 是陷阱,不要拖延或偽裝友善,早點表明興趣。 兄弟,你不是所有女人的 Plan B,你的目標是找到真正適合你的那一個。 Mark Manson《The Model》的核心精華,其實只有一句話:吸引力不是套路,而是誠實、非需求感與清楚的界限。最終的真相,是篩選,而不是取悅。 如何運用這些概念? 理解現實摩擦:即使你有吸引力,外部現實也可能阻礙關係發展。 辨識投射效應:某些女性因創傷,會對有吸引力的男人產生防禦,別將此視為你的問題。 學會放手:不適合的女人,要果斷離開。 專注自我價值:不要為了取悅而違背原則。 篩選而非取悅:你的目標不是讓所有女人喜歡你,而是找到契合你的人。 真正的吸引力,就是忠於自己,並讓對的人走進你的世界。 如果你覺得這三集對你有幫助,想要更進一步實戰,我誠摯邀請你參加我們的 免費課程《高格局男人地圖》 。 課程將在台灣與馬來西亞舉辦,並在這兩個月限時免費!內容包含完整的理論、實戰練習與互動演練,讓你能將這些概念應用到真實生活。 立即點擊下方連結報名,別錯過改變你人際與兩性格局的機會。 記住:有格局的男人,不是取悅所有女人,而是篩選對的人,並活出最真實的自己。

  • YT 2025 你的生活條件決定你吸引哪些女人(下)

    还记得上一篇我们讲的那个关键词——「目标特征」(Demographic)吗? 在两性关系或择偶中,「目标特征」指的是: 你所吸引到的对象,通常会集中在某一类特定群体里。 这类人通常在年龄、认知水平、生活状态、条件背景等方面与你相匹配。简单来说,生活方式接近的人更容易产生交集;价值观相似、社会阶层相当的人,关系更容易发展成稳定的互动。 举个例子,你很难看到一个没钱、没地位的男人去跟女明星谈恋爱。女明星的伴侣通常是富商,而男大学生的伴侣,多半是女大学生。这并不是偏见,而是现实中的人口结构与互选机制所展现出来的规律。 这个概念来源于Mark Manson的经典著作《Model》,它是我们理解恋爱市场定位的第一步。 今天我们要讲剩下的四个关键点 这些点将刷新你对恋爱选择和关系匹配的认知,帮助你摆脱“找不到对象”、“总是爱错人”或“交往像走地狱”这类恶性循环。 你将会明白,不是你的条件不够,而是你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哪个市场、该吸引什么样的人。 准备好了吗?我们开始。 重点四:年龄、金钱、外貌 vs 吸引力行为的互补关系 兄弟,这段话你一定要听清楚—— 年龄、金钱、外貌当然会影响你在两性市场中的“基础盘”,但它们并不是你命运的天花板。 我们可以把这些条件分成两类来看: 不可控因素 :年龄、金钱、外貌 —— 这些比较难改变。 可控因素 :你的行为吸引力 —— 这是你可以快速优化的部分。 简而言之,如果你长得帅、有钱、有地位,尽管你不太会聊天、不懂如何互动,女生也会靠近你——这就是所谓的“条件自带吸引力”。 但如果你没有这些优势,那么你必须通过行为魅力来弥补。这些行为是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的,特别是通过线下实战课程,能快速培养起来。 比如说,如果你不高不帅,那你需要懂得如何建立框架、如何社交互动、如何创造情绪张力;如果你25岁还没存下什么钱,那你要展现出自信、野心和目标感,这些才是能让女生留下来的关键。 当然,别以为“高富帅”就一定无敌。如果你缺乏气场、讲话闪躲、缺乏自信,一样会失败。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,都是我们学生中的真实案例,这不是理论,而是实战经验中的反复验证。 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,我们潜意识会根据别人对你的反应来判断你的价值,这就是 社会认同效应 。 举个例子,你走进一个派对,突然一群人主动跟你打招呼,笑着靠近你,这时候其他女生会自动对你产生好奇,甚至竞争感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场域社交价值”——你的魅力不再只是你自己说的,而是环境在为你说话。 因此,吸引力并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,可以通过环境来放大。 如果你现在觉得:“我没钱、没地位、没背景,怎么办?”那我建议你可以参考我们的两门核心课程: 《情场赢家》:帮助你建立自己的框架和主导力 《深度X情绪聊天》:教你如何通过对话技巧让女生产生真实的吸引力 这两门课程会教你如何把行为转化为魅力、把互动变成连结,让你的吸引力内化成自然的反应,而不是生硬的撩拨,而是诚恳、强有力的表达。 重点五:你吸引到的,是“与你现在思维和生活共振”的人 卡尔·荣格曾说过: “我们不会吸引我们想要的,而是吸引跟我们相似的。” 这句话可能有点刺耳,但它是事实。我们往往不会吸引到理想中的对象,而是吸引到和我们目前状态相匹配的人。 简而言之: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怎样,你吸引来的也大多是类似的人。 你以为你会遇到像Jennie或周子瑜那样的女孩,或者幻想那些漂亮网红会爱上你?现实是,频率不对,是无法共振的。 吸引力并不来自于你想要谁,而是来自你现在的状态。你当下的价值观、生活习惯和认知层级正在默默地发出一种信号,吸引那些感应到你的人靠近。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吸引到渣男或情绪不稳定的女人。那并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他们内在的混乱或低自我价值,正在吸引同频的人。 那么,如何判断你当前处于什么频率?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检查: 你是否清楚自己要什么,还是每天过得迷迷糊糊? 你是否有自律和目标感,还是一味拖延、抱怨? 你的生活是否有质感,还是一团乱? 你是否在提升自己,还是沉浸在娱乐、逃避现实? 如果你是一个有知识、有品位、成熟稳重的人,你自然会吸引到同样有智慧、有气质的女人。反之,如果你迷茫、低频,吸引到的也会是那些不适合你的类型。 所以,最终的结论是:门当户对不只是看收入和背景,而是看你们的生活状态、价值观、认知层级是否一致。 因为恋爱的真相是:频率对了,什么都顺;频率错了,越爱越痛。你现在的状态就是你恋爱市场上的“吸引力磁场”,你想吸引谁,就先成为那样的人。 重点六:你要主动经营两性生活,而不是被动等待 如果你不主动展示自己,没人会注意到你。现代女性有着广泛的选择权和自由,滑配对软件时,她们会看到成千上万的男生。如果你只是默默过日子、不展示自己,优秀与否都只是被滑过的一个档案。 真正有吸引力的男人,往往不是被动等待被看到,而是主动展示自己、主动邀请别人进入他的生活。他不仅仅是去约会,而是主动展示自己的生活条件、兴趣和价值观。 心理学家David Buss的研究表明,女性在选择长期伴侣时最看重的是资源和稳定性、社交能力与影响力、价值观和情绪连接能力。一个男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他的吸引力。主动出击,提升行动力,是将这些条件连接起来的关键。 重点七:拒绝是好事,它帮你筛选出不适合你的人 兄弟,我懂你。很多男人害怕被拒绝。我们从小被灌输“拒绝就是失败”的观念,但现实是:拒绝,根本不是敌人。它是帮助你筛选出不适合你的人。 有些女人拒绝你,其实是在帮你节省时间和精力,因为她并不适合你。你不需要追求每一个人,而是要专注于吸引真正适合的人。 你可能会问:“我明明条件不差,为什么她还是不选我?”你应该问的是:“为什么我要让所有人都选我?”拒绝并不意味着你不够好,而是命运帮你筛选了那些不合适的对象。 总结 你并不需要迎合每个人的标准,而是要活出最真实的自己。当你清楚自己的需求和价值,吸引力自然会展现出来。主动、真诚、明确的自我定位,才是你成功吸引理想伴侣的关键。

  • 金錢不是給女人花的?那麼如何運用?與成功男人的關係:它不只是數字,而是你生命走向的放大器

    高格局思維 關於金錢,管道其實很簡單,主要只有兩種: 做銷售 做互聯網 至於投資?我必須坦白,我過去幾乎都是虧錢。 金錢與成功男人的關係 今天想帶你用更高格局的眼光來思考:金錢到底是什麼?它和一個男人的價值究竟有什麼關聯? 可能這一篇文章會顛覆你對金錢的想法。先跟你分享一段我的記憶,讓你感受為什麼這件事對我特別重要。 我的起點 國中時,老師問大家:「長大後你想成為什麼?」同學們有人喊醫生、老師、工程師。輪到我時,腦子卻一片空白。不是沒有夢想,而是那些夢想對我來說太遙遠。 我家窮到買一本參考書都要猶豫好幾天,什麼才藝課、補習班?那是「別人家小孩」的奢侈品。那一刻,我第一次深刻體會到:金錢真的能決定你能走多遠。 金錢不只是數字,它背後包含了人生走向與自由的可能。今天,我要和你重新定義金錢,以及它和成功男人的關係。 金錢:放大器,不是救星 什麼是錢? 金錢是一種放大器。它會放大你內在的東西——無論是力量還是空虛。 如果你有目標、有價值感,金錢會幫你實現更大的夢想。 如果你內心空虛、缺乏方向,再多的錢也只是冰冷的數字,填不滿空洞。 很多人對金錢的理解很片面: 生存工具 :賺錢就是為了吃飽穿暖。 炫耀資本 :認為錢能證明自己,或吸引異性。 但真正有智慧的男人,把金錢當作資源,去開闢道路、活出價值與自由。 金錢的本質不是全部,而是一種工具。 一個有格局的男人,會用它來: 創造價值 :投資學習、創業,或改善他人生活。 追求自由 :金錢給你選擇的權利,讓你有底氣說「不」。 放大影響 :支持理念、參與公益、打造遺產。 一、金錢:解決問題的工具 《寄生蟲》裡有句台詞:「錢是熨斗,能燙平所有褶皺。」 金錢就像熨斗,能把生活中的麻煩——債務、房租、教育費——一一燙平。 有人說「我不在乎錢!」但現實會很快讓人清醒。金錢不是單純的數字,而是能力的象徵,是改變現實的工具。 個人經歷:缺錢的窒息感 我年輕時,家境非常困窘。韓國餐、日本餐對我來說完全陌生,更別說買車買房。最痛苦的是,不是沒有選擇,而是「沒有資格選擇」。 那種窒息感讓我明白:缺錢不僅僅是買不起東西,而是夢想、尊嚴、自由全都被卡住。 演化心理學的視角 金錢像是孔雀的尾巴、獅子的鬃毛,是一種信號,代表: 你是否具備持續創造價值的能力。 你是否能照顧自己與他人。 你是否能帶領他人前進。 真正值得尊敬的不是你炫耀的勞力士或打卡的米其林餐廳,而是你用金錢創造了什麼價值。 二、金錢:活出選擇的起點 嘴上說「不在乎錢」的人,往往最被錢牽制。想換工作、創業,甚至約會時,腦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往往是:「我沒錢。」 金錢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你是否值得信任、能否創造未來。 真正的財富,不是買名牌,而是「買選擇權」。 缺錢意味著: 你只能咬牙撐著不喜歡的工作。 你可能被困在錯誤的感情中,不敢離開。 你甚至沒有機會多陪伴家人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:只有當基本需求被滿足,才能談夢想與自我實現。 金錢的真正價值,不是快樂,而是自由。它讓你能說「不」,選擇自己的人生。 三、金錢與身份:你的金錢觀,透露了你的自我認同 《原子習慣》裡有個概念:「行為要與身份一致。」 存錢、賺錢,不只是動作,而是身份的展現。 我是個能為自己和他人負責的人。 我是個會為未來打算的人。 我是個能主導人生的人。 心理學稱這為「行為與身份一致性」。當你每天努力工作、理財,你會逐漸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。這種信念反過來又推動你持續行動,形成正向循環。 四、金錢 = 心理安全感 + 成長的起點 缺乏金錢時,大腦進入焦慮模式: 容易暴躁,沒耐心。 缺乏創造力。 對未來缺乏信心。 但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,你才能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 金錢的力量不是快樂,而是讓你有空間去追夢、去成長。它能把你的格局放大百倍,讓你從「求生存」進入「創造人生」。 五、金錢:開啟意義人生的資源,而不是終點 Ray Dalio說:「賺錢不是目的,目的是用它去追求有意義的工作和關係。」 金錢的價值不在帳戶數字,而在於: 你是否能做熱愛的工作。 你是否能選擇契合的關係。 你是否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人。 金錢買來的真正東西是: 說「不」的自由。 離開錯誤的勇氣。 支持家人與社會的能力。 思考與貢獻的空間。 真正成熟的男人,不只問「如何賺更多錢」,而是問「如何用錢和時間,創造更深的影響與價值」。 六、如何找到高收入工作? 高收入不靠履歷,而在於你是否能創造價值並放大它。 高收入賽道 : 高單價商品銷售(房地產、顧問、服務)。 諮詢與教練產業(行銷顧問、人生導師)。 投資與資產運營。 自媒體與個人品牌變現。 高信任型商務談判與開發。 核心秘訣 : 解決真問題。 放大影響力。 建立信任。 行動建議 : 找準賽道,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。 小步試水,從副業開始。 鍛鍊影響力,持續學習表達、談判、建立信任。 價值越大,收入自然越高。

  • 你吸引到什麼樣的女人,取決於你是什麼樣的男人

    《男人啟示錄》模組二完整解析 還記得我們在之前提到的關鍵詞——「目標特徵」(Demographic)嗎? 如果你忘了也沒關係,這裡快速複習一下:在兩性關係或擇偶選擇中,「目標特徵」指的是——你所吸引到的對象,往往集中於某一特定族群。這類人通常與你在年齡、認知水平、生活型態、社經條件上有某種程度的匹配。 簡單來說: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越接近,越容易交集;社會階層越相似,越可能發展穩定的關係。 你不會常看到一個毫無資源的男人,與女明星交往;女明星的伴侶往往是企業家或富商,而大學生的伴侶,也多為同齡的學生。 這不是偏見,而是人口結構與互選機制展現出來的現實。 這個概念出自 Mark Manson 的經典著作《Models》,也是我們理解戀愛市場定位的起點。 而今天這篇,我們要一口氣講完剩下的五大核心重點。其中幾個觀念,會徹底刷新你過去對戀愛選擇的錯誤想像,幫助你擺脫那種「總找不到對象」、「一直愛錯人」、「感情像走地獄」的惡性循環。 你會明白——不是你條件不夠好,而是你從沒搞清楚,你現在屬於哪個市場,又該吸引哪一類女人。 2-1|條件 vs 行為吸引力:你可以從哪裡突破? 年齡、金錢、外貌,當然會影響你在戀愛市場的「基本盤」。但這些條件,從來不是你的命運天花板。 我們先將條件劃分為兩類: 年齡、金錢、外貌 → 不易快速改變,屬於「不可控條件」 行為吸引力 → 可透過訓練與調整立即優化,屬於「可控項目」 如果你本身就擁有高顏值、高收入、高社會地位,那麼即使不太會聊天、不懂互動,女人仍會主動靠近你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條件自帶吸引力」。 但若你這三項都沒有明顯優勢,那你就必須靠「行為魅力」來創造影響力。好消息是,這些行為完全可以透過訓練——像我們的《情場實戰訓練課》——快速強化: 外貌不出眾?那就建立明確框架與社交節奏,創造情緒張力。 尚未富有?那就展現自信、企圖心、目標感,這些才是吸引女生留下的核心。 即便你是所謂的「高富帥」,如果講話閃躲、沒自信、沒氣場,也會吸引失敗。我們看過太多類似真實案例。 關鍵在於:我們會根據他人的反應來判斷價值,這叫做「社會認同效應(Social Proof)」。 當你在派對上受歡迎、有人主動靠近你,其他人也會自動對你產生興趣與好奇心。這不是幻想,而是社會心理學所證實的群體價值運作邏輯。 所以,就算你現在沒有資源、地位與背景,也能透過改變行為吸引力,打開另一種吸引通道。 我們的兩門課程會是你最佳起點: 《情場贏家》:重建你的框架與主導力 《深度X情緒聊天》:建立真正讓女人產生情感連結的互動方式 來看一個真實案例: 阿杰的轉變 阿杰,31歲,上班族,身高不到170,長相普通,月薪約三萬多,過去從未交過女友。 第一次見面,他告訴我:「我這樣的條件,女生怎麼可能會喜歡我?」 但他願意改變。他報名了我的實戰課程,學會了從「資訊式對話」切換成「情緒式互動」。他第一次走上街頭,鼓起勇氣說了一句:「你走那麼快,是趕著去拯救世界嗎?」結果女生笑了——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陌生女生正面回應。 接下來他學會如何營造曖昧感、如何自然分享生活、如何用情緒與故事展現自我,從不敢開口到能自然互動。 兩個月後,他在街頭認識了現任女友。對方對他說:「你不是最帥的,但你是我遇過最真誠、最讓人開心的男人。」 這句話,他記了一輩子。 請你記住:不是你不夠好,而是你還沒學會怎麼與女人互動;不是你缺乏吸引力,而是你還沒把它轉化成表達方式。 當你真正學會這一點,你的人生就開始改變。

  • 【高格局吸引女人】史上最強的兩性書籍,10大經典法則【Mark Manson The Model】(中)

    歡迎回到這個系列。在上一篇文章,我們拆解了 Mark Manson《The Model》裡最核心的基礎: 吸引力不是套路,而是來自誠實、非需求感,以及你的內在價值。 今天的第二篇,我將帶你進一步探討更深層的法則。這些法則會讓你徹底明白: 男人真正的轉變來自內在的力量。 你要開始學會覺察自己的內心驅動,清楚情感問題從何而來。 換句話說,第一集講的是「吸引的本質」;而這一集,則聚焦於「如何真正活出吸引力」。 法則五:真正的轉變來自內在,而不是外在 Mark Manson 曾分享過一個有趣的經驗:他突然發現,越來越多女性開始主動注意他。但奇怪的是——他的外貌沒有改變,衣著也一樣,活動場合並無不同。 那麼,變化來自哪裡?唯一的改變,是 他的內在狀態 。 他變得更坦然,敢於誠實表達;他設立了界限,不再討好他人;他放下需求感,不再渴望女性的認可。 結果是,他不再追逐女人,而是專注於活出自己。自然地,外部世界的反應隨之改變。 想想看,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:換了新衣服、練了身材、學了幾句「把妹話術」,但女性的態度依然沒有太大轉變?原因很簡單——內在沒有成長。真正關鍵的是內在的成熟、穩定與自信。 心理學分析:內在狀態決定吸引力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「自我一致性」(self-congruence)。當一個人內心與外在行為一致時,他會自然散發出吸引力。 女性感受到的,從來不是你說了什麼話術,而是你真實的自在狀態。 因此,穿搭與技巧只能帶來短暫效果,而真正長久的吸引力,永遠源自於你的內在狀態。 投資自己,而不是討好別人 需求感強的男人,往往透過金錢、娛樂或迎合來換取認可。但這樣的方式不可能長久,因為外部眼光變化太快,你永遠追不上。 真正的強大,來自於 投資自己 :培養事業、興趣與社交圈,讓生活本身具備價值。當你的能量源自於自己,你就不需要女人來證明你的存在。 案例:我有一位學生,過去每天花大量時間追女生,結果感情混亂、事業停滯。後來我讓他專注健身、拓展事業,並投入真正的興趣。半年後,他不僅收入翻倍,朋友圈質量提升,女性更開始主動靠近。因為他已經成為一個「自帶價值」的人,而不是依賴他人認可的人。 核心觀點 真正的吸引,不在於外在裝飾,而在於內在狀態。女性最想靠近的男人,永遠是不需要她來證明自我、卻依然完整的人。 女人愛上的,不是你如何取悅她,而是你成為了誰。 法則六:了解內在驅動力,找到自我真相 許多男人以為,自己對女性的需求感只是因為「我太喜歡她了」。但事實往往更深層。 Mark Manson 曾坦言:他的需求感源自童年創傷——父母離異、缺乏父愛,讓他在感情中害怕承諾。為了掩蓋恐懼,他表面裝作灑脫、玩世不恭;但那些「酷炫行為」只是掩飾,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力量。 直到他開始面對內心真相,才發現: 他真正重視的,是誠實、同理心與知識追求。 即使女性再有魅力,只要無法帶來幸福,他也不會接受。 心理學告訴我們: 需求感的根源,往往是未被療癒的心理創傷。 童年缺失、父母分離、霸凌與否定,都可能讓男人在成年後把女性認可當成補償,最終導致過度依附與自我迷失。 解方並不是假裝堅強,而是 探索真相 。這過程可能伴隨痛苦與情緒波動,但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。 行動建議: 自我審視 :問自己——「我為什麼這麼在意女性的認可?背後的恐懼是什麼?」 放下過去 :釋放對前任、父母或社會標籤的怨懟,那些都不等於你。 必要時求助 :心理治療不是修復你,而是一面鏡子,幫助你看清並面對真相。 當你不再受制於過去的創傷,才能真正掌握當下的選擇。 真正的強大,不是外在的成功,而是敢面對內心真相,帶著傷口,依然選擇真誠地活。 法則八:摩擦——吸引力與外部現實的衝突 吸引力再強,也不代表一切能順利發展。有時候,阻礙並非來自於魅力不足,而是來自現實中的「摩擦」。 什麼是摩擦? 摩擦指的是 外部條件或價值觀的差異 。即使她被你深深吸引,但因為現實阻力,她依然可能退縮。 舉例: 你是搖滾歌手,夜夜笙歌;她卻是虔誠教徒,堅持婚前禁慾。 她已婚,即便承認被你吸引,也會選擇忠於婚姻。 你住在紐約,她在澳洲;你想要自由,她追求穩定家庭。 這些差異,都是阻礙。 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指出: 吸引力是一種情感力量,而價值觀才是長期選擇的核心。 女性在進入關係時,往往優先考量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是否匹配。 因此,很多男人不解:「她明明喜歡我,為什麼最後還是拒絕?」原因不是吸引力不足,而是摩擦過大。 應對策略 明智投資 :當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時,最聰明的做法是接受現實,轉向更合適的對象。 保持界限 :不要因短期激情妥協最根本的原則,否則最終只會更痛苦。 核心觀點 吸引力能讓你心動,但能長久走下去的,必然是價值觀一致的人。真正有格局的男人,懂得放手不合適的對象,選擇能並肩走長路的人。 真正的幸福,不是死抓著「不合適」的人,而是敢放手,尋找能與你同行的人。 法則九:投射——女性的心理防禦 有時候,你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一個女人明明對你有感覺,卻開始懷疑、攻擊或貼標籤:「你一定對所有女生都這樣。」「你看起來就是個玩咖。」 這就是—— 投射(Projection) 。 為什麼會出現投射? 很多女性其實不是不感興趣,而是因為過去的心理創傷: 她曾被渣男傷害,於是認為「有吸引力的男人都不可靠」。 她過去總被錯誤對象吸引,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。 她對性吸引力存有罪惡感,覺得「想要她的男人一定有問題」。 於是,當她遇到真正自信的男人時,內心既被吸引,又因恐懼而採取防禦。 投射的表現 言語攻擊 :先懷疑你是否是玩咖。 推拉遊戲 :忽冷忽熱,測試你是否會迎合。 假裝無視 :不回訊息,卻因你停止聯繫而生氣。 放大缺點 :小行為被過度解讀並貼上「不可信」標籤。 應對策略 不要糾纏 :別浪費時間試圖說服或治癒她。 拒絕迎合 :她若故意忽視你,不要急著討好。 專注自己 :把時間花在適合自己的人身上。 案例對比 需求感男人 :遇到摩擦時,拼命想改變對方;遇到投射時,急著討好證明自己。 非需求感男人 :遇到摩擦時接受現實;遇到投射時選擇遠離,把精力放在更健康的關係上。 核心觀點 真正有吸引力的男人,不是解救女人的人,而是選擇女人的人。 需求感男人想改變女人,非需求感男人則懂得選擇女人。 真正有格局的男人,不會耗費精力治癒別人的傷口,而是會尋找能並肩前行的人。

  • 【高格局吸引女人】史上最強的兩性書籍,10大經典法則(上)

    Mark Manson 《The Model》精華拆解 很多男人都在追尋「如何吸引女人」的答案,但真正能夠長久、真實提升魅力的方法,往往不在技巧,而在於內在。這一點,Mark Manson 的經典之作《The Model》給出了極為深刻的答案。 這本書被譽為男人必讀的「兩性聖經」,因為它不只在談追求,而是教導你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吸引力的男人。 我知道,很多人聽過這本書,但完整讀完並真正運用在生活上的並不多。因此,我將把書中的核心拆解成「十大經典法則」,並分成三篇文章分享。你只要跟著這系列文章走,就能少走許多彎路,避免無謂地消耗在不適合的對象上,直接走向高手的成長軌道。 法則一:無條件的興趣 vs. 交易式的興趣 真正的吸引力,來自「無條件的興趣」。 有魅力的男人,在表達興趣時,不帶任何期待。他的興趣像是一份 禮物 ,而不是一種 交易 。 例子: 當你對一個女生說「妳很漂亮」,如果潛台詞是「所以妳是不是該對我笑一下?該給我機會?」那這句話就變成一種交換。 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稱為 需求感(Neediness) 。讚美背後若帶有「我需要回報」的期待,對方會感受到壓力,甚至抗拒。 相反地,若你真心覺得她漂亮,單純說出來,不期待任何回應,反而更有力量。這傳遞出一個訊息: 「我已經完整,不需要靠妳的回應來證明自己。」 法則二:男人的成長——從尋求認可到內在自信 許多男人陷入需求感的根源在於「內心有空缺」。 有人追女生,是為了得到其他男人的羨慕。 有人談戀愛,是為了彌補童年缺失,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。 但研究顯示: 外部認可帶來的滿足是短暫的 。當快樂綁在女人的反應上,你的狀態就註定不穩定。 真正的自信來自於: 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。 發展屬於自己的事業、興趣與人際。 過自己喜歡的生活,而不是單純為了取悅別人。 因此,當你表達興趣時若期待回報,那就是交易;而真正有吸引力的男人,他的讚美就是一份「禮物」,不帶任何目的。 法則三:你追的,真的是女人嗎? 很多男人追女生,並不是因為真心喜歡,而是因為女人代表了「社會認可」。 於是,追求就被物化成一種遊戲: 更多的征服、 更多的性愛,好像在破關打怪。 這條路最後的結果,往往是「PUA男人的悲劇」——征服再多,仍然空虛;只剩下肉體佔有,卻無法建立真實連結。這樣的模式甚至容易吸引到層次更低、問題更多的對象,而真正優質的女人,早已離你而去。 心理學上,這是一種「補償性行為」。Mark Manson 曾回顧自己年輕時的經歷,他瘋狂追求夜店女生,並不是因為真的喜歡,而是因為她們象徵「社會認可」,彌補了他青春期的自卑與孤立。 直到他意識到「自己追的不是女人,而是認可」,才真正放下補償心態,開始過得自在。結果,反而讓他更具吸引力。 Punchline: 追女人不是問題,但把女人當作認可的替代品,就是自我毀滅。真正的吸引,從來不是「你征服多少人」,而是「你能不能真誠地愛一個人,並活出自己的價值」。 法則四:設立界限,讓你更有吸引力 真正的吸引力,不在於無限退讓,而在於是否擁有 清楚的標準與界限 。 需求感男人 :女人冷淡時,他會加倍迎合,拼命發訊息,結果越來越掉價。 非需求感男人 :會冷靜地說:「如果妳有興趣,就讓我知道。不然沒關係。」女人反而更在意他。 心理學家 Henry Cloud 指出: 「界限不是牆,而是大門。」 它不是為了控制別人,而是保護自己不被消耗。 沒有界限的人,容易接受不尊重、討好錯的人,最後迷失自我。反之,敢設立界限的男人,會被認為有原則、有骨氣,而這正是稀缺且具吸引力的特質。 案例: 我有一位學生,過去面對女人的冷淡總是加倍付出,結果一再受傷。後來他練習「界限對話」,直接說:「如果妳只是想要有人陪,不想投入,那我們不適合。」結果反而吸引到更認真、更尊重他的女人。 Punchline: 女人不會尊重一個沒有底線的男人。當你敢於說「不」的那一刻,你才真正有魅力。 總結 從無條件的興趣、非需求感,到看清追求的真相與設立界限,我們可以看到:真正的吸引力,不在於話術,而在於內在價值與誠實表達。 吸引力不是「得到什麼」,而是「散發什麼」。當你敢真誠、敢拒絕、敢承擔,你不只是追逐愛的人,而是有愛可以給的人。 延伸邀請 如果你希望不只是理解,還能在實戰中練習,這裡有一個機會: 在台灣與馬來西亞,我們正在舉辦免費的實體學習會——《高格局男人地圖》。 在這裡,你不只會學到最新的兩性思維與實戰技巧,更能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一起成長。 注意:這活動只有在接下來兩個月是免費的,之後將會收費。 如果你真心想突破自己、走出舒適圈,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。

  • 你的生活條件決定你吸引哪些女人(上)

    你的生活條件,決定你吸引什麼樣的女人|男性吸引力專欄 在感情世界裡,你是否注意過這個現象: 許多男人年過35歲後,反而比年輕時更有吸引力。甚至有些四十幾歲的大叔,只要還有熱情、好奇心與行動力,竟然能吸引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女性主動靠近? 這並非偶然,也不是電影情節。背後有一個關鍵結構性秘密: 你的生活條件,決定你吸引什麼樣的女人。 你不是沒吸引力,而是出現在錯的場域 這篇文章將透過以下內容,讓你看清吸引力的本質: 七個核心觀念 三個實戰策略 一個真實案例分享 如果你曾經在愛情中受挫、被忽略、或總是遇不到適合的對象,那麼請繼續看下去。 這不是玄學,也不是花招,而是結構性的行動邏輯。 「目標特徵」:你情場效率的分水嶺 在行銷學中有個名詞叫 demographics(人口輪廓),包含年齡、興趣、價值觀、生活圈等。 在情場裡,我們稱它為「目標特徵」——也就是: 你是誰(你的條件與特質) 你想吸引誰(她的樣貌與輪廓) 許多男人在兩性關係中之所以失利,並非條件不夠,而是他根本沒有精準定位自己的「目標特徵」。 情境示範:你不是不夠帥,而是在錯的地方找人 一位 28 歲的男性,喜歡年輕有活力的女生,但他只透過交友軟體認識人。他不知道,大多數交友平台使用者年齡集中在30歲以上。 相反地,我在台北帶課時觀察到,透過街頭搭訕成功互動的女生,年齡大多落在 19 至 25 歲。 如果你想吸引誰,就應該出現在對方可能出現的場域。這不是策略,而是邏輯。 生活型態決定你出現在哪些女人的雷達裡 舉個例子: 如果你是個40歲的大叔,生活步調慢、週末泡咖啡、看展覽,你卻想吸引喜歡夜店、派對的20歲女性,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組合。 但如果你熱愛駕駛、有一台Audi RS5、週末也會出現在Bar或夜店,那你的生活風格自然會進入這群年輕女性的生活雷達中。 吸引不是幻想,是交集。你在哪個世界出現,就會被哪一群人看到。 吸引力不是萬人迷,而是市場匹配 《Models》的作者 Mark Manson 提到: 「吸引從來不是萬用公式,而是你是誰、在哪裡遇見她、你要什麼樣的關係。」 你不是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,你只需要被那些會喜歡你真實樣貌的人看到。 許多男人為了吸引女人: 裝成有錢人 假裝有興趣 勉強討笑 但這一切都在消耗你自己。真正有吸引力的男人,是那些能誠實活出自己,並吸引「對的人」的人。 案例分享:工程師阿傑的轉變 阿傑是一名工程師,收入穩定,卻總覺得吸引不到氣質女生。他試過交友軟體、學把妹技巧,但始終失敗收場。 轉機來自他的一個決定——他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 他開始: 加入攝影社團 參加品酒活動 週末出席藝文沙龍 結果三個月後,他自然地認識了一位品味契合的女生。他說:「我們第一次見面聊了兩個多小時,完全沒有壓力,很自在。」 吸引從不是技巧的結果,而是你生活場域的選擇。 三個步驟,讓你從瞎撞變成精準吸引 搞清楚自己是誰 :你的價值觀、特質、生活風格是什麼? 定義你的目標特徵 :你喜歡什麼樣的女生?她生活在哪個世界? 出現在對的場域 :讓自己被對的人看見,而不是等著錯的人來理解你。 吸引力從來不是運氣,而是行動下的必然。 吸引力的本質:你的生活條件,就是你的磁場 一個男人能不能吸引到對的人,往往取決於以下五個面向: 1. 社會定位與穩定能力 不是收入多少,而是你是否有方向、有責任感、能穩定前行。 2. Demographics(目標特徵) 你的年齡層、朋友圈、生活文化,影響你遇到的對象。 3. 事業動能與未來感 有夢想、有規劃、有步伐,女人自然感受到安全感。 4. 興趣愛好與生活選擇 你的品味與日常活動,直接影響你散發出的生活氛圍。 5. 價值觀與情緒結構 你的成熟度、情緒反應方式與處事態度,會決定你能吸引什麼層次的關係。 不是每個女人都適合你,而是你該匹配那群真正讀懂你的人。 當你懂得對準目標特徵,你的人生開始轉向 很多男人在感情裡最大的錯誤,是:拼命變成「好像大家都會喜歡的樣子」,但結果只是耗盡自己,仍然遇不到對的人。 你該做的,是讓「對的人」能夠看見你的真實價值。 延伸學習:讓你成為高品質男人的系統課程 如果你讀到這裡,覺得「目標特徵」這個觀念讓你產生深度共鳴,那我誠摯推薦你參考我設計的課程:《男人的啟示錄》。 這門課不是教你玩招數、耍技巧,而是帶你真正建立屬於你的吸引力模型: 怎麼找出既有吸引力、又能走心的女生 如何在婚前玩得精彩但不迷失 怎麼判斷誰適合婚姻、誰適合分開 建立你專屬的長期關係策略與自由人生布局 目前正在預售,價格非常親民,是一次翻轉人生的契機。 點擊下方連結,加入這門課,你會看到過去上千名男人的真實轉變,也讓你從今天開始,走上屬於你的進化之路。 下一篇預告:吸引力定位圖 在下一篇文章中,我將教你: 如何設計出屬於你自己的吸引力定位圖 怎麼讓你在第一次約會就讓對方感受到獨特性 如何從關係混亂走向選擇清晰與情感自由 敬請鎖定更新,別再被錯的人耽誤時間。

  • 戒色(下)禁慾的四大錯誤信念

    大家好!今天我想從一個有趣的回憶談起。 我記得高中時,一個同學一本正經地說他的夢想是成為 AV 男優。我當下的反應是:「蛤?你認真的嗎?你是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的天賦?還是你的尺寸真的特別厲害?」 快轉到九年前,我在新加坡帶兩位學員,一個是台灣人,一個是中文超流利的日本人。下課後我們一起搭地鐵,結果整整 45 分鐘,他們全程熱烈討論 AV 女優!從經典作品、演技排名、到產業趨勢,滔滔不絕。我完全插不上話,不是我自命清高,而是我當時對這個領域真的一竅不通! 這兩個故事透露了一個現象:無論國籍、文化還是時代,大多數男性對性都有一種天然的熱情與好奇,甚至能成為公開場合的社交話題,充滿趣味與吸引力。 那麼問題來了:性愛既然如此迷人,為什麼還有人試圖壓抑這份人性本能?甚至,為什麼現在反而有越來越多人提倡「極端禁慾」? 今天,我想帶你用更全面的視角,深入了解所謂的「偽善禁慾主義」。我們將從哲學、科學、醫學三個面向探討:為什麼極端禁慾不但無益,甚至可能對你的身心造成損害。準備好了嗎?那我們就從哲學說起。 【哲學篇】尼采如何解構「禁慾道德」 尼采這個名字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他早就猛烈批判過那種偽善的道德系統,尤其是基督教傳統中,把「禁慾」奉為道德至高點的觀念。 他在《反基督》一書中毫不留情地指出: 「基督教的禁慾理想,本質上是對生命的仇恨。」 也就是說,那些努力壓抑慾望的人,外表看似高尚清潔,實際上卻可能是出於內心的懦弱、怨恨,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缺乏熱情。 他指出,許多道德系統,尤其是宗教性禁慾主義,其實是由那些「不敢面對慾望的人」所推崇。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渴望,便將壓抑美化為美德,並以此為榮。 他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接: 「你不是戰勝了慾望,是你根本不敢面對它!」 與其說這是道德,不如說是懼怕現實的偽裝。 【哲學篇】康德的理性欲望排序 康德在《實踐理性批判》中則提供了一種更成熟的觀點:道德不是壓抑欲望,而是根據理性為慾望建立優先順序。 舉例來說,比爾·蓋茲年輕時能將性衝動轉化為對編程的熱情,最終創造出改變世界的事業,這正是慾望被昇華的體現。 康德要我們問的從來不是:「我該不該有慾望?」而是:「這個慾望,能否經得起理性的檢驗?」 【心理學篇】壓抑慾望的反效果 你聽過「越禁止越想要」的例子嗎?我有位朋友,小時候被爸媽嚴格禁止看電視,結果他半夜偷偷起來看,越看越著迷,連功課都拋到腦後。壓抑不但沒有讓他變乖,反而讓他更加失控。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,曾有一個著名的臨床案例:一位強迫症患者,因長期壓抑性慾,最終發展出每天洗手 40 次的強迫行為。這印證了他的理論: 被壓抑的慾望不會消失,只會以變態形式重現。 我也遇過一個網友,聽信「極端戒色能讓你變超人」的說法,發誓一個月不碰任何色情與自慰。結果他每天都在跟自己內心打仗,滿腦子都是性幻想,情緒焦躁又暴躁。這不是控制,而是被慾望反噬,只是換了種形式而已! 【偽道德的陷阱:奴隸道德與自欺欺人】 尼采在《道德的譜系》中提出「奴隸道德」概念:有些人因為自己無力追求慾望,就乾脆將「忍耐」和「禁慾」包裝成美德,並指責那些勇於活出本能的人「不道德」。這其實只是自我安慰,是一種逃避式的偽道德高尚。 這樣的「清高」,不是自我超越,而是對自由的放棄。 【科學與醫學怎麼看自慰?】 這部分我們講事實,講證據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美國心理學會(APA)的共識: 適度自慰是正常、健康的性行為 。 科學研究指出,適度自慰可以: 減壓:釋放多巴胺與內啡肽,有助放鬆與情緒平衡。 改善睡眠:有研究顯示,自慰有助提升睡眠質量。 穩定情緒:對焦慮、壓力大的男性而言,這是一種自我調節機制。 美國醫學會(AMA)早在 1972 年就明確表示:自慰不會導致早洩、體力耗損或任何傷身現象。全球權威醫學工具書《梅克醫學手冊》也清楚說明:自慰是零風險的性行為,只要不過度,就完全正常。 心理學界也早在 1973 年將自慰從「精神病診斷」中刪除,明確指出它是人類性發展中自然的一環。 所以,別再被那些錯誤訊息洗腦。科學並不鼓勵放縱,但也不支持羞辱慾望。自慰不是問題,無知與誤解才是。 【心理陷阱剖析:禁慾的四大錯誤信念】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戒掉自慰,人生就會自動轉好。但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陷阱,背後藏著四個常見而危險的誤區: 陷阱一:幻想禁慾能給你「超能力」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:「只要戒掉自慰,你就能變得自律無比、魅力爆棚、人生開掛!」 於是你咬牙堅持,幻想自己像超級英雄一樣脫胎換骨。然而現實是,一個月過去,你依然是那個你,沒有變強、沒有翻轉人生,反而多了焦慮與挫敗感。 心理學將這種狀態稱為「幻想性補償」——當現實無法掌控時,你選擇將希望寄託在一個看似可控的目標上,彷彿只要做到「那件事」,一切就會好轉。但這其實是逃避真實問題的幻覺。 陷阱二:掩蓋真正的問題 當人生卡住時,有些人會說:「都是因為我太色了!」然而,性慾並不是你人生失控的根本原因。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你缺乏職場競爭力、與人的關係緊張,或者內心有未癒合的情感創傷。 你以為壓抑慾望是在解決問題,其實只是把病因轉移到「最容易攻擊的替罪羊」身上,卻沒真正處理深層困境。 陷阱三:不切實際的期待,導致惡性循環 很多人禁慾幾天,期待人生立即翻轉,但當改變沒有如期發生,便產生自我懷疑與挫敗感:「我是不是不夠努力?我是不是沒救了?」 然後在焦慮與壓力中破功,再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,重複壓抑、破戒、內疚的惡性循環。 這不是成長,而是上癮於「控制感」的幻覺。真正的轉變從來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點滴累積。 陷阱四:極端道德化,把世界切成黑白 當你把「禁慾」當成高尚,把「自慰」當成墮落,就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維模式。這種過度道德化的世界觀會讓你對自己產生羞恥感,甚至連跟異性正常互動都變得困難。 我看過網友分享,因為太相信「禁慾等於純潔」,每次自慰後都深陷自責,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有資格談戀愛。這不是修行,而是折磨自己。 【真正的錯誤:把症狀當病因】 很多人覺得:「我人生不順,是因為我管不住慾望。」但這是本末倒置。性慾不是問題本身,而是一種訊號——提醒你內在有未解決的問題: 你內心感到空虛,卻沒有被好好理解。 你缺乏清晰的目標,所以將慾望視為敵人。 你不懂如何與慾望和平共處,只會一味壓抑或逃避。 佛洛伊德指出得很清楚: 「壓抑慾望不會讓你更高尚,只會讓它轉化成焦慮、罪惡感,甚至更危險的行為。」 想像一下,你把慾望當成火,卻強行把它塞進密封的箱子裡。它不會熄滅,只會悶燒,最後爆炸。你以為自己在控制,其實是在積壓災難。 【極端禁慾的副作用:這不是修煉,是自我折磨】 聽起來好像很有決心,但極端禁慾往往會導致以下問題: 情緒不穩:情緒起伏劇烈,動不動就暴躁易怒。 社交障礙:與異性互動時充滿壓力與羞恥感。 自我羞辱:長期感到自己「不乾淨」、「很失敗」。 你以為這是修行的代價,其實是對人性本能的誤解與拒絕。 【正解:與慾望和平共處,而不是對抗】 真正成熟的男人,不是把慾望踩在腳下,而是學會駕馭它,像一位優雅的舞者與它共舞。 你可以這麼做: 承認慾望 :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,不該被羞辱,就像飢餓需要進食一樣自然。 追問根源 :你的困境究竟來自哪裡?是缺乏行動力、目標感,還是創傷未解? 聚焦行動 :每天進步一點點,提升技能、改善人際關係,比壓抑來得有力。 理性駕馭 :正如康德所說,用理性判斷哪些慾望值得實現,哪些該放下。 【總結:自由,不是「壓抑」,而是「選擇」】 哲學與科學都告訴我們: 慾望不是敵人,壓抑才是危機的開端。 真正的自由,不是你沒有慾望,而是你有力量決定——哪些慾望值得你行動,哪些不必追逐。 你的人生,不該被「禁慾神話」綁架。而是應該由你自己,帶著意識與選擇,走向屬於你的成長與實現。 最後一句話: 不是你戒掉了什麼讓你變強,而是你開始選擇了什麼。 別再數戒色天數,去數你每天為人生前進的一小步。當你開始真正掌舵,你就已經贏了一半。

  • 戒色(上)禁慾到底是成長的途徑,還是一種自我欺騙?

    今天我想談談一個許多男人都困惑的議題——禁慾到底是成長的途徑,還是一種自我欺騙? 先說結論:節制,是有智慧的;但極端禁慾,反而可能讓你失去真正的掌控力。 我們先來談談節制慾望、克制上癮這件事。對一個渴望成長與自我提升的男人來說,這非常重要。因為任何上癮行為,最終都會導致生活失控。如果你每天無止境地滑手機、看色情、打遊戲、吃糖、追短影音、熬夜逛夜店、抽菸喝酒——這些都屬於「高頻刺激」。一開始也許很爽,但大腦在不斷重複釋放多巴胺後,會逐漸「鈍化」。 結果是什麼?你開始對日常事務失去興趣——工作、學習、人際互動變得乏味無趣。於是你只能追求更強烈的刺激,才能再次感受到快感。從普通影片演變成極端內容,從輕鬆娛樂演變成不可自拔的依賴。最終,你掉進一個惡性循環:慾望越來越強,但快樂卻越來越少。 所以我要說的是:錯的不是「慾望」本身,而是你怎麼看待它、使用它,這將決定你是自由的主人,還是被慾望奴役的俘虜。 以色情與手淫這件事為例,我的立場是——過度不行,節制可以,但沒有必要走向極端。 因為當你一味壓抑,而不去處理背後的焦慮、空虛、自我價值感缺失,那麼禁慾只會變成另一種逃避。真正的關鍵從來不是「你能撐多久不做這件事」,而是——你是否能打造一個有目標、有熱情、有掌控感的人生。 這,才是把慾望轉化為力量的根本。很多人以為,只要壓抑慾望、不看色情、不打手槍,就能變得更強、更自律、更成功。但我要說句實話:極端禁慾,不一定是通往成長的捷徑,有時反而是一種逃避。 我們得先問一個根本問題:你是真的縱慾過度?還是只是對現況感到不安,想靠禁慾來證明自己? 現在很多年輕男人,其實根本沒有嚴重的成癮問題,身心健康、生活也不糜爛。但因為網路上某些風氣,以及YouTube上一堆博主鼓吹戒色、禁慾,導致他們陷入一種焦慮:「我是不是不夠純淨?是不是應該完全禁慾?」 這不是成長,而是新的綁架——從「慾望的依賴」變成「禁慾的依賴」。 真正危險的,不是慾望本身,而是你對慾望的恐懼與壓抑。 佛洛伊德說過:壓抑的衝動不會消失,它們只會改頭換面,轉化為焦慮、內疚、偏執,甚至異常行為。 榮格也指出:你不願面對的陰影,終將主宰你的人格。 所以,當一個男人長期壓抑性慾,等於是把生命中最原始、最強大的能量,推進潛意識的黑箱。這樣做不但不能讓你變得更清明、更強大,反而可能使你失去與本能的連結。 你知道嗎? 性衝動其實涉及多巴胺、睪固酮、催產素等重要神經激素。長期壓抑這些系統,會有什麼後果? 情緒調節能力下降 探索動機減弱,社交慾望降低 自我價值感模糊,與他人產生疏離感 研究也發現,性釋放是人類天然的壓力緩解機制之一。若你過度禁慾、長期處於壓力卻無處釋放,體內的皮質醇會升高,進一步影響情緒與睡眠。 這不是修煉,而是失衡。 所以我想說—— 適當自慰,沒什麼問題。它不是罪惡,不是墮落,而是一種中性的本能行為。野生猴子都會自慰,因為這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。 作為人類,我們不是要「消滅本能」,而是學會駕馭它。要用意識引導衝動,而不是讓衝動牽著你的人生走。 有些人從「自慰成癮」→ 跳到「完全戒色」→ 最後又陷入「連性念頭都會感到羞愧」的迴圈,這不是自由,而是一種更深層的身心監禁。 所以你真正該問的,不是「該不該禁慾?」而是: 「為什麼我人生裡,只剩自慰這個出口?」 「我是不是活得太壓抑,除了性,沒有其他能紓壓、探索、連結自己的方式?」 真正的強大,不是靠壓抑慾望,而是能直視它、理解它、並整合它。 中庸之道,是成熟的象徵。 真正成熟的男人,不是壓抑一切、活得像苦行僧,而是能駕馭自己的能量,選擇釋放的時機與方式,不被慾望綁架行動,也不被羞愧綁架自由。 我想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角度,補充一個重要觀點:人不是靠壓抑或逃避慾望成長,而是靠「承擔選擇」成長。 你不是因為忍住什麼就變高尚,而是因為承擔了自由帶來的責任,才真正成熟。 我也想說個現實:正常的男人,本來就會有性慾。 性,是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之一,就像飢餓與口渴一樣,深深寫在我們的基因裡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也明確指出:性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。如果一個男人連自己的性慾都不敢承認,那麼他內在往往也缺乏真正的動能與生命力。 說得更坦白些——那些真正擁有成就與影響力的男性,多數性慾並不低。他們也根本不信什麼「極端禁慾主義」。 恰恰相反,他們懂得如何把這股能量轉化為驅動人生、經營關係、創造價值的燃料。我會在之後的影片中分享我觀察與研究過的案例:這些社會成就極高的男性,多數性慾都很旺盛,但他們沒有實施極端禁慾。 真正值得學習的心態是: 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,並負責任地回應它。 性不是壞事,關鍵在於你怎麼使用這股能量。 同樣是性,有的男人透過它建立親密關係、提升魅力、創造連結; 但也有男人選擇壓抑到極致,結果變得焦慮、壓抑、扭曲,甚至產生偏差行為。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走向那種極端——就像最近爆紅的「紅姐事件」一樣,壓抑變成了爆發,走火入魔。 其實,「只要我極端戒色,人生就會變好」這樣的想法,往往是一種過度美化禁慾的心理幻覺。 我們稱這種現象為: 禁慾幻覺(Abstinence Delusion) 在2025年,越來越多男人迷信禁慾能帶來轉變,背後真正的原因,往往不是修行,而是焦慮與心理補償。 原因一:人生失控,想要至少控制一件事 當你在感情上受挫、事業不順、生活迷茫,你的內心會渴望一種「可控」的秩序感。 這時,禁慾就變成了一個具體、可量化的儀式行為: 「至少我今天沒破功,代表我有紀律。」 「我撐過90天NoFap,證明我有價值。」 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 替代控制(Substitute Control) :你無法掌控人生,但你至少能控制慾望。 就像有些人在混亂中瘋狂節食、跑步,其實不是為了健康,而是抓住對生活的一點掌控感。 很多男人禁慾,其實也不是為了成長,而是因為: 感情混亂(吸引不到喜歡的女生) 社群焦慮(天天被PUA、網紅洗腦) 自我懷疑(我到底值不值得被愛?) 於是他們轉向掌控自己的「衝動」,以此換取一種秩序感。 但,這不是真正的成長,這只是將對世界的無力感,轉化為對自身慾望的壓制。 你可能會這麼想:「只要我戒色,我就會變強」,但這其實是心理投射。 許多男人走上極端禁慾的背後動機,不外乎是: 工作不順,是不是因為我看太多A片? 沒女人喜歡我,是不是因為我打手槍太多? 人生崩壞,是不是我太沉迷色慾?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 替罪羊效應(Scapegoating) 也就是說:當你無法面對真正的混亂與無力,就會將「色」視為一切問題的根源——只要戒掉它,一切就會變好。 這同時也是一種典型的心理謬誤: 過度簡化因果(Causal Reductionism) 人生的複雜困境,不可能只靠「壓抑慾望」來解決。 你以為你戰勝了慾望,實際上你只是將它轉化成另一種焦慮、一種強迫、一種對純淨的執著——然後活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控制狂。 原因二:文化背景的誤導——「苦行邏輯」 很多男人之所以會迷信禁慾,不完全是因為邏輯思考,而是受到深層文化觀念的影響。 特別是在華人社會,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信念: 「只要你夠能忍、夠壓抑、夠吃苦,終究會有回報。」 這種「苦行僧式成功論」讓許多男人不知不覺地將「禁慾」視為一種修煉,把它當作變強的捷徑,彷彿只要忍得住,就能升級、發光、變成更優秀的男人。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: 「我戒色,是為了變得更自信」 「我忍慾,是因為我在打造更強的自己」 「我不碰女人,是為了養精蓄銳」 但說穿了,這些連結很多都來自文化暗示,而非理性分析。 禁慾被「神聖化」,變成了一條變強的捷徑, 即使背後毫無科學根據,仍有大量男人深信:「只要忍得住,就值得擁有更多。」 壓抑文化如何影響我們? 在儒家與佛教文化的影響下,「慾望」經常被視為墮落的根源。 於是許多男性從小就內化了一種深層羞恥感,誤以為: 有慾望=髒、低等、不自律 性是羞恥的 想要,就是軟弱與墮落的象徵 這樣的羞恥感一旦被內化,成年後就會轉變為: 把性慾當作敵人 把禁慾當作榮耀 把壓抑當成自我價值的來源 但這其實不是什麼清高,而是長年文化壓抑下的心理副作用。 原因三:演算法的推波與情緒資本主義 別忘了,在2025年你每天刷的短影音、推薦影片背後,有一套專門放大焦慮的演算法。 YouTube、TikTok 為了流量與點擊,最喜歡推播什麼? 「戒色90天=人生逆轉」 「忍住7天,睪固酮飆升145%」 「打手槍=你會廢掉」 這些聳動的標題、扭曲的數據,剛好擊中了大量年輕男性內心的焦慮與自卑。 你看久了,自然會開始懷疑:「啊,這就是我失敗的原因。」 但真相是:這些內容並不是出於真誠教育,而是社群平台與商業利益下產生的「焦慮販售機制」。 現代社會中,很多男性從未受過正規的性教育、情緒教育,也沒有人教他們:如何健康地面對與管理自己的慾望。 所以當這股力量來襲時,他們只能選擇壓抑: 「我不能有性幻想,否則就輸了」 「我一定要忍耐,忍久就會變強」 這樣的情況,特別容易被極端戒色言論洗腦。 許多男人就這樣,在網路上越看越焦慮、越看越自我懷疑,最後變成了虔誠的信徒——而不是自由的個體。 男人之所以迷信禁慾,並不是因為禁慾本身多麼有道理, 而是因為他們太渴望一個「簡單可執行的解答」。 而禁慾,恰好就是那根浮木——簡單、明確、可量化,彷彿在混亂的人生中給你一點掌控感。 但真實的力量,從來不來自壓抑。 而是來自: 你理解自己的慾望,而不是否認它 你整合自己的情緒,而不是掩蓋它 你持續選擇價值導向的行動,而不是等待忍完的那一天 總結一句話:禁慾不是問題,依賴禁慾,才是問題。 你想變強,不是因為你壓抑了什麼,而是因為你開始主動選擇了什麼,並為這個選擇負起責任與行動。 為什麼男人這麼容易掉進「禁慾幻覺」? 當一個男人在人生中失去控制感、失去動力、甚至對自己感到失望,他會本能地渴望一個簡單、可執行的救贖方式。而「戒色」正好提供了一個看似具體、清晰、能量化的方案: 「只要我能控制性衝動,就能控制我的人生。」 聽起來很有道理,對吧? 但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心理謬誤: 過度簡化因果關係(Causal Reductionism) 也就是:把複雜的人生問題,全都歸咎於單一因素——慾望。 這種「禁慾幻覺」,雖不是正式心理學名詞,但在 NoFap 圈、男性論壇中,已經成為一種信仰式錯誤信念: 「我失敗,是因為我還在打手槍。只要我戒掉,一切都會變好。」 這看似積極,實際上踩中了四個常見心理陷阱: 禁慾主義的四大心理陷阱 陷阱一:過度理想化禁慾的效果 你開始相信——只要不打手槍,就會變得更自律、更有錢、更有吸引力、人生全面逆轉…… 但事實是: 你並不是變強了才不自慰,而是壓抑了自己,來逃避真正的挑戰。 心理學上這種現象稱為 幻想性補償(Fantasy Compensation) : 當現實太無力,人就容易創造一個「等一下就會變好」的幻象,來逃避現狀。 陷阱二:忽略根本問題 你人生停滯,可能是來自技能不足、人際問題、創傷未解,但你卻把所有問題都怪在「沒禁慾」上。 就像發燒了只吃退燒藥,卻不找出病毒源頭。 陷阱三:非理性期待 + 快速失望 許多人以為:「我戒色一週,人生會翻轉!」 結果沒有——反而焦躁、自責、懷疑人生,又掉回原本的習慣,接著陷入: 自我否定 → 壓抑 → 再破功 → 更自責的循環。 這其實是對「控制感」的成癮,而非正向成長。 陷阱四:極端道德化與二元對立 把「禁慾」神聖化,當作成功的象徵; 把「自慰」污名化,當成墮落的證據。 久而久之,你變得僵硬、缺乏彈性、不敢親密,甚至對異性的靠近感到不安與排斥。 你不是更成熟了,而是更僵化。 正如佛洛伊德所說: 「壓抑慾望,不會讓你更高尚,只會轉化為焦慮、罪惡感,甚至異常行為。」 最大錯誤:把症狀當病因 很多男人覺得:「我變廢,是因為我太色。」 但真正的問題,從來不是性慾。 而是: 你不敢面對內心的空虛與孤獨 你缺乏生命的明確方向 你不懂如何與慾望和平共處 你越逃避,它越壓迫你。 你越壓抑,它越扭曲成你無法處理的東西。 極端戒色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你可能會開始出現以下現象: 情緒不穩、焦躁、注意力難以集中 面對異性時,感到不自然的壓力與內疚 長期內化出羞恥感,覺得「自己很髒、很糟糕」 這聽起來,像不像一種溫和型的自我虐待? 我曾在論壇看到一位 NoFap 挑戰者的真實案例: 一位年輕男生堅持半年不看A片、不自慰,原以為會變得更有魅力,結果卻是: 無法自然與女生互動 覺得親密是一種骯髒的行為,甚至害怕身體接觸 自信心下降,自我價值感低落,最後陷入憂鬱 他以為自己在練習自律,實際上卻是在逃避心理整合與情緒成長。 過度壓抑性慾的長期後果 前陣子有觀眾在影片下方留言,讓我印象很深: 「確實,工具化自己和他人,能短期提升效率;但長期壓抑會導致內在崩潰,空虛感爆發。這種無出口的能量,最終可能變成災難。」 沒錯,人類是不能長期壓抑自己的。 壓抑,會變形。壓抑久了,它會尋找其他方式爆發。 這就是為什麼,我們會在新聞上看到某些極端事件,像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「南京紅姐事件」。 這不僅僅是一則偷拍或詐騙新聞,更深層的背景是: 被壓抑的性慾 情感空虛的累積 社會對慾望與真實需求的偽善態度 在許多保守文化裡,男人的性需求「被默許存在」,但一旦表達出來,就會被貼上「猥瑣」「下流」的標籤。 於是很多人選擇「偷偷發洩」,在匿名空間裡做出高風險選擇,背後的心理語言其實是: 「來都來了」 「她好溫柔,我只是想被理解」 「反正也沒人愛我」 這些話,不只是色情語言,而是情感崩壞的哀號。 問題不是性慾,問題是你如何面對性慾。 你可以選擇節制、選擇進化,但千萬不能因為內疚、恐懼、自我否定而壓抑它。 真正的成長是: 讓慾望成為你前進的動力,而不是你逃避的敵人。 康德與佛洛伊德怎麼看? 你以為聖人都是禁慾的嗎?那你可能誤解了真正的智慧。 早在一百多年前,尼采就痛批過那種「假道學式」的禁慾主義: 「不是你戰勝了慾望,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對它。」 極端戒色,看似高尚,其實只是披著道德外衣的恐懼與逃避。 你不是超越了慾望,而是被它用另一種形式控制著。 ▶ 康德認為:人的尊嚴來自於理性選擇,而不是壓抑慾望。 我們的道德價值,在於能夠判斷「哪個慾望值得實現、哪個不值得」,而不是全盤否定慾望。 ▶ 佛洛伊德則指出:壓抑慾望,最終會轉化為焦慮、強迫症狀,甚至自我毀滅。 這兩位思想巨人,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一個核心: 你不能靠壓抑,來換取自由; 自由是你能選擇,而不是你只能壓制。 所以我想問你一句: 一個連自己生理需求都無法誠實面對的男人, 又怎麼能在愛裡自在,在關係中成熟? 真正的強者,不是沒有慾望,而是有能力管理慾望、不被牽著走。 你可以選擇不看A片、不打手槍—— 但那不是因為你羞恥或害怕,而是因為你足夠強大,能自由地活出選擇。 「自由,不是消滅慾望,而是你有能力選擇不讓它控制你。」 科學與醫學怎麼看自慰?不是你以為的「傷身敗德」 其實科學界早已針對自慰有明確的研究結論,而非來自道德偏見。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(APA)與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共識: 「適度自慰是健康的行為,並不會傷身,也不會損害男子氣概。」 反而,許多研究指出: 有助於釋放壓力 有助於改善睡眠與穩定情緒 是高壓與焦慮男性常見的自我調節方式 舉例來說,美國醫學會(AMA)早在1972年就已明確表示: 「自慰不會耗損體力,也不會導致早洩,它是普遍且正常的性行為習慣。」 全球最具權威的臨床醫學工具書《梅克醫學手冊》(Merck Manual)也指出: 「自慰是一種無性伴侶風險的性活動,除非過度或強迫,否則應視為正常行為。」 此外,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《DSM精神疾病診斷手冊》早在1973年就已移除將自慰視為病態的條目, 並明確指出這是正常且健康的性行為之一。 所以如果你還在被某些網路博主或極端言論洗腦—— 「自慰會讓你變廢、變弱、失去陽剛氣質」——請記住: 這些說法既不科學,也只會製造羞恥與自我厭惡。 這些資料的出處,我會放在影片說明欄,也建議你親自查閱、比對。 科學從未說過「不能自慰」,真正想說的是: 慾望需要被理解與管理,而不是被污名與壓抑。 什麼情況下,戒色才真的對你有幫助? 先說結論:自慰本身無害,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, 「暫停自慰」反而會幫助你進入自我修復的歷程。 第一種狀況:你已經進入「成癮性自慰」 也就是說: 一天自慰多次,甚至邊工作邊看片 明明不想自慰,卻總是無法控制 對現實世界無感,只有色情刺激才有反應 對真實異性失去興趣,甚至退縮社交、拖延嚴重 這時,問題已不是「自慰」本身,而是你 失去了主導權 。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,這與「多巴胺耐受性」有關: 大腦習慣了高強度刺激(A片、VR、幻想)後, 對平凡的快樂(學習、交友、運動)完全無感。 即使不看色情,你也可能陷入深層的麻木與空洞。 這時候,「暫停自慰」是在幫你的大腦重置閾值,重新校準感受與回路。 關於「戒色會讓睪固酮爆漲」的傳言: 你可能看過這類影片: 「第7天,睪固酮上升145%!」 這其實來自2003年浙江大學的一項研究(Jiang et al.), 指出第7天時睪固酮短暫上升至145.7%。 但: 這篇研究在2021年已被正式撤回(Retraction), 也就是說,它 不再被學術界承認 。 更重要的是,後續的研究(如Fox與Exton的實驗)發現: 這種上升只是短暫波峰,第8天就會回落至原點。 所以所謂「第七天變超人」的說法,其實只是錯誤理解與斷章取義。 一句話總結: 「自慰不是問題,沉迷才是問題。」 「戒色不是萬靈丹,你真正該鍛鍊的,是你的『自控力』與『內在穩定性』。」 【真相總結】 你常會在 NoFap 社群看到這句話: 「我戒了90天,人生整個爆改了!」 但事實是—— 改變你人生的,不是「沒打手槍」,而是你開始掌控自己的 選擇與行動 。 你不再只是被衝動推著走,而是開始有意識地: 做選擇 建立秩序 承擔責任 創造價值 這,才是讓你變強的真正來源。 請你記住一句話: 「真正的成長,不是靠壓抑慾望, 而是靠選擇、行動,以及價值觀的重塑。」 不是你戒掉了什麼讓你改變, 而是你開始選擇了什麼,並且為那個選擇持續行動。 人生不會因為你少做一件事就變好, 而是因為你開始去做更多「有價值的事」,你才會真正升級。 【行動建議】 如果你真的想重建內在能量、擺脫焦慮、實現整合, 請不要再問:「我還能撐幾天不自慰?」 你應該問的是: 「我今天,在哪個領域可以產生正向影響?」 開始鍛鍊身體 建立真誠關係 深度學習與輸出 創造價值與作品 開口說出真正的話 因為: 禁慾從來不是終點,它只是你通往自我主導的一條路。 「真正的男人,不是沒慾望,而是能主導慾望的人。」

  • 為何有些女生、男生,特別容易惹異性討厭?

    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和大家聊一個我長期觀察到的現象: 為什麼有些人,在社交場合裡——特別是在訊息聊天或群組對話中,甚至一般的面對面交流,總是表現得特別有攻擊性? 他們動不動就針對別人發言挑毛病,語氣充滿對立,好像隨時都準備開戰。 這類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: 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。 所謂自我中心,就是凡事從「我怎麼想、我怎麼感覺」出發,習慣把自己的感受、評價與利益擺在一切之前,卻很少去顧及他人或看清整體情境。 【一、真實案例:社群中的攻擊性行為】 我經營過不少付費社群,從線上課程學員群,到進階的VIP mastermind圈層。 我們的社群規則非常清楚: 不攻擊、不羞辱、不無謂反駁。 每一位新成員在加入之前,都必須明確同意遵守這些規範,否則我們會直接移除。 然而,總有些人一開始表現正常,後來慢慢露出原形: 針對別人發言冷嘲熱諷,就算對方語氣平和也照樣攻擊。 鑽文字漏洞、咬文嚼字,把善意解讀成敵意。 對他人的分享冷言冷語、處處挑戰。 我通常不會立刻請他離開,而是先觀察他與群友互動的整體表現。 若他累積兩到三次明顯的負面反饋,依然無自覺改變,為了保護其他真正想學習的人,我會請他離開社群。 【二、其他群友怎麼看這種人?】 我收到過很多私訊,內容非常一致: 「他講話好有攻擊性,有人只是好意分享,他卻一直糾結某個詞。」 「跟這種人對話壓力超大,講錯一點點就被指責。」 「他不是在對話,是在挑戰,讓人不敢回應。」 也有人更直白地說: 「他講話有一種『我對你錯』的氣場,好像站在正義高地要糾正全世界。」 這類人常以「捍衛真理」自居,卻未察覺自己其實活在高度防衛的心理狀態,內心充滿不安與敵意。 👉 請問: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? 他們說話常常讓人不舒服,總是情緒上頭、語氣衝突,彷彿隨時要吵起來。你會發現,他們講的話和實際行為根本對不起來,甚至有點表裡不一。 這樣的人,不一定是壞,而是「看不見自己」。 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情緒與觀點,卻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與邊界。結果就是: 別人想避開他,他卻覺得全世界虧待他。 而說實話,我們每個人在壓力之下,都可能變成這樣的人。 主題一:攻擊性語言的本質 這些人不是壞,而是活在高度防衛狀態,表現出來的「攻擊性」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自我保護。 他們的特徵常包括: 表面在「講道理」,實則情緒主導。 語言中混雜邏輯、價值與情緒,常帶嘲諷、評判。 習慣將討論變成辯論,不是為了理解,而是為了贏。 認知極度主觀,無法承認自己誤解他人。 將對方的觀點視為攻擊,進入「受害者情節」。 經常把中立言論誤解為針對自己。 這樣的社交模式,導致他們在人際互動中變得孤立、敏感、易怒,形成社交惡性循環。 🎯 小結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在人際互動中卡關、人緣不佳、常常起衝突,那麼你真正該問的不是:「怎麼說話更有說服力?」而是: 我是否太以自己為中心,而忽略了他人? 我是否總把意見不同解讀成針對我? 我說的真的是事實,還是只是在保護內心的不安? 主題二:自我中心的心理結構 我觀察到,自我中心的人通常不是沒想法,而是思緒太多、情緒太重。 他們輸出的話語常混合: 一些有價值的觀點, 搭配情緒化反應與評判語氣, 讓人難以吸收或對話。 這些人不是在溝通,而是在維護一個「我才是對的」的形象。 有些人甚至會把個人創傷投射進公共話語裡,說是「捍衛真理」,其實是在掩飾尚未處理的內傷。 所以,我們要練習的不是壓抑,而是從自我中心走向成熟的情境覺察與人際連結。 主題三:為什麼他們特別容易在群組中「惹人厭」? 這類人特別常出現在: 社群聊天室、文字訊息、論壇、付費群組等純文字溝通場景。 他們特別容易: 情緒語言失控 斷章取義 過度詮釋語句 過度表現正義感 忽視他人情緒與語境 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機制如下: 心理結構 行為說明 低情緒智商 缺乏對他人語氣、暗示、表情的敏感度 自我輸出導向 社交變成自我表現的舞台,不聽別人只想講自己 合理化攻擊 常說「我只是講真話」來掩蓋情緒攻擊 邊界感模糊 愛對他人外貌、價值觀發表不請自來的評論 主題四:哲學與心理補充分析 薩特的「凝視」理論 指出,當我們用語言控制他人,實際上是在奪走對方作為主體的自由。 榮格的「陰影投射」 認為:當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恐懼與不安,就會投射到他人身上,用語言傷人來減輕自我壓力。 如何實際轉化? 練習「先理解,再回應」 用開放句型代替定義句型(例:「你錯了」→「這樣說是否也有可能?」) 提升對他人非語言訊號的感知 常常問自己一句話:「我是不是又把自己的感覺當成真理了?」 主題五:Ego 與語言暴力 語言攻擊背後,其實是「Ego膨脹」的心理結構: Ego型態 特徵 Healthy Ego 穩定自尊、接納差異 Ego-Driven 無法承受挑戰、情緒防禦反擊 心理結構包含: 內在不安全  → 用外在炫耀補償 羞辱敏感  → 否認、反擊、語言攻擊 認知泡泡  → 我說的就是真理 虛構理想我  → 現實與想像差距過大,產生攻擊性行為 主題六:社交肌肉退化與孤獨的惡性循環 很多人講話「怪」、「讓人不舒服」,不是因為人品不好,而是長期缺乏真實社交: 現象 結果 長期沒互動 話題跳躍、語氣錯位、難以共鳴 表達斷層 被誤解、被邊緣化、變成社交「雷包」 很多人不是沒價值,而是從來沒有學會連結的方式。 講話不對頻,久了沒人想靠近。 沒人靠近,就更覺得「世界不理解我」。 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理論,而是一次誠實照見自己的機會。 🎓結語:從自我中心走向成熟關係的轉化 這就是為什麼我誠摯邀請你,加入《誠實約會》課程。 這不只是談戀愛技巧,而是重新建構: 真實互動的能力 與人溝通的敏感度 拆除你在關係中一直受困的盲點 別人會靠近的,是那個真誠、穩定、不評判的你。

  • 隱性的毒藥,自我中心

    開頭:隱性的毒藥,自我中心 在這個鼓勵個體自主的時代,「做自己」、「獨立」、「不迎合他人」成為許多男人的信條。但很多人沒發現,這些話在心智尚未成熟時,容易被誤解成:「我不需要改變」、「我不需要聽建議」、「只要我照自己意思活,就是強大」。 這種「偽自由」,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,也是一種自我中心的陷阱。真正的自由,不是排斥世界,而是能與他人連結、並在真實互動中調整自己、發展出更堅實的內在秩序。 一、故事開場:從邊緣人走向成熟魅力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,當年是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邊緣人。沉迷動漫、不擅社交,常常在對話中讓人尷尬,連老師都無奈。 畢業後,他進入職場,開始碰撞現實。他沒逃避,而是開始學習與人互動、傾聽他人觀點、修正自己的表達方式。幾年後,他變成一位成熟穩定、有分寸、甚至有魅力的男人,連交往的女友都非常欣賞他的深度與穩定。 他做對了一件事:不再躲在「我就是這樣」的防衛裡,而是真實走進世界。 二、自我中心是成長的障礙 Jordan Peterson說過:「讓他人審視我們的計劃,是避免盲點、驗證現實的必要步驟。」這句話說明:不願接受外部回饋的人,容易活在認知死角中。 一個男人若不願與人連結、不接受他人提醒,他就像對空氣出拳的拳擊手,再用力也沒有效果。這類人常會陷入一種「隱形孤立」循環: 世界不懂我 → 拒絕回饋 → 活在幻想 → 怕真實 → 更不行動 → 失去真實感 → 更孤立 這不是懶惰,是「怕」。怕失控、怕被看穿、怕不夠好。 Ryan Holiday說得更直接:「Ego會拒絕回饋,因為它討厭被指出錯誤。」這種心態不會讓人成長,反而讓人成為封閉的「回音室人」,只聽自己想聽的話,失去真實調整的機會。 三、社會連結是內在秩序的支柱 心理學早已證明:我們的內在秩序,有很大一部分,是「外包」給社會的。 朋友一句提醒、伴侶的一個眼神、甚至敵人的一句話,常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盲點。若你長期封閉自己、不與人互動,你就會逐漸失去這些寶貴的修正機會。 Peterson說:「真正穩定的心智,是與社會長期互動的結果。」因此,與人連結不是「依賴」,而是你內在秩序的一部分。 四、社交為何讓人不舒服?但你仍然需要它 很多人說:「我不喜歡社交,太累了。」 但真正的成長,往往就藏在這些「不舒服」裡。社交會讓你尷尬、引發衝突,卻也讓你看見: 你是否太急著表現? 是否沒真正傾聽? 是否期待世界接受一個不願改變的你? 這些反思,無法靠冥想想出來,而是透過現實互動撞出來的。你在社交裡產生的那些不適,正是你從幻想醒來的轉捩點。 社交,不是形式,是回饋的渠道,是你內在秩序對外的「校準裝置」。想變成熟,就不能躲在腦袋裡,而是要走入現場。 五、案例佐證:男人的成長是可見的 我們曾有學員參加實戰課,自稱有在健身,結果現場一看,全場兄弟秒懂:他「自以為有練」。直到有人提醒:「你需要一套真正的系統。」他才驚覺自己一直在自欺。 另一位來參加搭訕課的學員,穿著拖鞋、沒整理頭髮,女生第一句就說「我有事先走」。他以為是自己不夠帥,我們只能說:不是你不夠帥,是你沒有展現出一個「值得被尊重的樣子」。 這些不是羞辱,而是真相。只有在回饋中,你才能改變。 六、總結:真正成熟,是敢面對世界 真正的男人,不是孤立自己,而是擁有與世界連結的勇氣。 你不需要再「準備好了」才開始, 你只需要現在就做一個選擇: 走出自我中心、承認不完整、接納回饋、進入現實。 當你開始願意接受不舒服、接受提醒、接受真實的修正, 你才會變成那個世界認得出的成熟男人。 七、行動邀請:《黑帶社交》實戰課 如果你想真正修煉出成熟男人的力量, 我誠摯邀請你參加我們的《黑帶社交》實戰課: 在真實互動中,拆解你的盲點 在壓力場裡,重建你的穩定 在兄弟回饋中,活出你的真實自信 你不只是來聽道理,而是踏上訓練場。 讓你從「幻想中的自己」走向「現實中的強者」。 報名連結請點此,名額有限。 下一場實戰課,就是你人生的轉捩點。 你會被世界記住,從「走不出去」的你, 走成一個能夠讓人靠近、願意承擔責任、並且值得尊敬的成熟男人。

  • 手段 vs. 目的:一個決定你人生方向的哲學原則

    手段 vs. 目的:一個決定你人生方向的哲學原則 【導言】 今天,我想跟你聊一個非常重要,但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價值觀—— 「目的 vs. 手段」 。 聽起來很哲學?但其實,它與你每天的選擇、你如何對待他人、甚至你如何看待自己,都密切相關。 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:你已經很努力了,學了很多技巧、認識了很多人,但越努力,反而越迷惘。你可能和數十位女生聊天、約會,卻始終無法進入一段真正的關係。問題也許不在於你「不夠好」,而是你的動機走偏了。 當你把手段誤當作目的,你就會失去真正的方向感。 這篇文章,我會透過幾個日常例子與哲學視角,帶你重新看懂自己的人生結構,讓你理解: 為何有些「好人」反而讓女人反感? 怎樣的心態才能真正吸引到對的人? 你在工作與人際中的動機,是否正在決定你的格局與結果? 一、什麼是「把人當目的」vs.「當手段」? 這句話源自哲學家康德的道德原則: 「你應該把人——無論是你自己或他人——當作目的,而非僅僅作為手段。」 意思很簡單: (正確)把人當作目的:你尊重對方是一個完整、有感受、有選擇權的個體。 (錯誤)把人當作手段:你只在乎對方是否能幫你達成某個目標,例如讓你開心、感覺有成就、彌補內心空虛。 為什麼PUA令人反感? 不是因為他們學了技巧錯,而是 動機錯 了。他們學「把妹技巧」不是為了與人建立真誠連結,而是為了操控、偽裝、達成私慾。這就是「把人當手段」的典型例子。 你不是在與一個人互動,而是在操作一個遊戲角色。你關心的不是她是誰、想要什麼,而是她會不會「上鉤」。 工具性互動(Instrumental Interaction) 心理學上稱之為「工具性互動」:一段關係若建立在算計與目的性之上,最終會導致以下結果: 你不快樂,因為永遠得維持角色與伎倆; 對方感覺被利用,進而反感、疏離; 吸引來的,也是同樣在算計你的人; 關係變得不再是真誠,而是雙方的博弈。 二、真正強大的人,會「以目的看待人」 反過來,一個真正成熟且內在穩定的男人,他的思維是這樣的: 我表達自己的慾望,但不操控對方的反應; 我欣賞妳,但我不因此喪失自己; 我可以被拒絕,但我依然保持尊重與自信。 這種態度,正是心理學所謂的「誠信式溝通」(Authentic Communication)。你不需要扮演角色,不需要靠表演獲得認同。你越誠實,反而越自然、越有吸引力。 🌟 案例:兩種約會心態的差異 👨 A男:學了一堆話術,總想著「如何讓她有感覺」,講話撩人卻讓人感覺用力過猛。 👨 B男:坦率地表達:「如果你對這段互動沒感覺也沒關係,我更在意真誠。」 大多數女人都會選擇B男,因為他給人安全感,不操控,也不掩飾自己。 這就是「以人為目的」的魅力。 三、「你吸引來的人,是你動機的鏡子」 你可以選擇用手段,短期內快速吸引一些人——但你吸引來的,也往往是只圖你外表、地位或利益的人。 而如果你選擇以目的看人,也許你走得比較慢,但你吸引來的,會是值得經營、質感契合的人。 「總把人當手段,就像割韭菜——割完一茬再找下一茬。 而把人當目的,是誠實且可長可久的共贏格局。」 四、文化反思:為什麼我們常常搞錯目的? 在華人文化中,從《三十六計》、《孫子兵法》到各種帝王術、算計術,教我們的都是「如何制勝」、「如何操控」。我們被訓練如何精於計謀,卻很少被教導如何真誠連結、如何尊重人性。 所以我們學會了如何「贏過」別人,卻忘了怎麼「連結」他人,甚至也忘了如何認識自己。 這也許正是為什麼,在現代社會中——無論是感情、事業還是人生決策——我們常常迷失方向。因為我們只專注於技巧、策略、換取結果,卻忘了問自己: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 五、康德 × 現代心理學的結合:真正的自由,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 我非常推薦你閱讀《Everything Is F*cked: A Book About Hope》,這本書裡有一段深刻地引用康德的觀點: 「人,不應只是手段,而應是目的。」 在這個效率導向、演算法驅動的時代,連感情都變成了KPI,我們不自覺地問:「這樣做,能不能提高回覆率?」、「這樣講話,有沒有更吸引力?」 當一切變成手段,人的尊嚴與情感,也慢慢被消磨掉。 六、兩性關係的應用:你是在「用人」,還是「尊重人」? 我們可以這樣劃分: 把人當手段的人 把人當目的的人 渣男、PUA、工具型好人、綠茶、捞女 有原則的混蛋、有邊界的紳士 對女生好,是為了上床、證明自己 對女生好,是因為認同她、忠於自己 演角色、情緒操控 誠實表達、保持界限 被拒絕就爆炸 被拒絕也平靜接受 為什麼很多花花公子比「好人」更吸引人?因為他不是演出來的,他敢表達慾望,也有底氣說:「我不會因為想得到妳,而失去我自己。」這種穩定,才是真正的魅力。 七、心理結構補充:誠實是一種穩定狀態 當你用手段互動,其實背後藏著一種信念:「我不夠好,所以我得算計」。這會造成認知失調(Cognitive Dissonance),也就是: 你越裝,對方越懷疑; 你越演,自己越疲累。 而當你真正做到誠實,就算被拒絕,你也沒有「被看破手腳」的不安。因為你從一開始就是坦率的。 這種穩定,就是吸引力。 八、甜甜圈理論:一個最生活化的例子 你很想吃甜甜圈,卻不好意思開口。 於是你洗碗、倒垃圾、講好話……期望老婆看見你的努力,主動買給你。 這是什麼?這叫「以洗碗為手段」來換甜甜圈。你並不是真心洗碗,而是在操控情境。 但如果你說:「欸,我今天真的超想吃甜甜圈,你願意幫我買嗎?」 這就是誠實的表達,也讓對方自由選擇怎麼回應——這就是「目的導向」。 九、從「操控一切」到「尊重一切」:曼森對現代社會的批判 在《Everything Is F*cked》中,Mark Manson 認為,現代人極容易受到社交媒體、成功學、PUA文化與商業邏輯的影響,漸漸地,我們養成了一種扭曲的心態: 「全世界,都是我達成目標的工具。」 這種想法不只發生在人際互動中,甚至也發生在你對自己的態度上。 自我PUA:你是不是也在對自己下手? 你把自己當成 生產流量的機器 :每天打卡、自我提升、KPI導向、逼迫自己表現。 你把朋友當成 人脈資源 :每段關係都在衡量是否能帶來好處。 你把伴侶當成 填補孤單與性慾的出口 :不是互相支持,而是情緒依賴。 簡單說,我們不再把人當人,而是把一切關係、連自己在內,都當作達成某種目標的工具。 這就是為什麼,許多人會在某一刻突然覺得: 「一切都爛透了。」 因為當你把所有人都當工具,你也會開始懷疑—— 自己,是不是也只是一個工具? 真正的希望,從來不是你能控制一切,而是你 願意尊重每一個人的目的與價值 。 十、內容是目的,還是手段?自媒體時代的道德選擇 來舉個具象的比喻: (正確)當你拍一支影片/寫一篇文章,是因為你想真誠分享一個觀點、幫助他人理解世界——那麼「內容」本身就是目的。 (錯誤)但如果你製作內容的唯一目的,是為了讓人掏錢, 你便會開始: 故意激化性別對立; 操弄情緒與焦慮; 簡化人生困境,塞給觀眾一套「萬靈解藥」; 最終,觀眾崇拜你、依賴你,然後買單。 例如: 你不斷告訴男性:「只要戒色,就能變強」,並暗示「你不戒色,就不配成功、不配有女人」。 這種內容不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是利用恐懼製造需求——這就是 在割韭菜 。 一句話總結: 好內容,讓人更清醒;壞內容,讓人更盲從。 十、創作者的自我誠實:你真的還是你嗎? 我自己也在製作影片與販售課程,但我會: 清楚說明課程內容與幫助; 將廣告標註放在明確位置; 不需妖魔化女人,也不洗腦你; 更不需要你崇拜我才能被轉化。 如果你也是創作者或講師,這是一句真心建議: 煽動與操控短期可能有效,但長期將吸引錯的觀眾,甚至讓你越來越不像你自己。 你PUA觀眾久了,有一天你也會開始 PUA你自己 ——懷疑自己、設計話術、扮演角色、無法誠實生活。 十一、日常行為對照:你是「功利」還是「誠實」? (錯誤)把人當手段的動機(功利導向): 「我幫助別人,是希望他們喜歡我。」 「我說實話,是為了建立個人品牌。」 「我約會女生,是因為我想發生關係。」 這些表面無害的想法,其實都 帶有交換性意圖 ,不是真誠欣賞人,而是為了某個「回報」。 (正確)把人當目的的行為(價值導向): 「我幫他,是因為他值得被幫助,不管他回報與否。」 「我說實話,是因為這是我選擇的活法。」 「我與人互動,是因為我欣賞他,不是為了填補寂寞。」 📱 日常生活中的對照表 行為 當成手段(功利) 當成目的(價值) 幫朋友搬家 希望他未來也幫我 我真心認為他值得幫助 經營社群帳號 為了紅、為了賣東西 為了真誠分享信念與理念 幫老婆洗碗 希望她幫我買甜甜圈 願意分擔家務,表示關心 說讚美的話 想讓對方開心後配合我的要求 真心欣賞與肯定 上健身房 想在IG上看起來有型 因為我想照顧自己的身體 十二、自我作為工具的心理陷阱:你現在就值得被好好對待 曼森提出一個強烈的提醒: 「很多人連自己都當作工具,來滿足未來某個目標,而不是當作一個有尊嚴的存在。」 常見的內心語句有: 「我要變強,因為我現在不夠好。」 「我要努力,等我成功了再快樂。」 「我不能休息,因為我還沒達標。」 看似積極,其實是「 自我價值的延遲認可 」。這會讓你陷入一種心理模式: 只有成功後的我,才配得被喜歡、被尊重、被愛。 這種思維正是曼森所說的: 「希望,是一種危險的幻覺。」 當你太執著於未來,就會犧牲對當下的尊重與價值。 十三、康德 vs. 曼森:兩種時代的同一哲學靈魂 哲學家/觀點 核心思想 曼森的現代詮釋 康德:人是目的 不論情境,都不能把人當工具 包括不能把自己當工具 康德:道德是義務 做對的事,不需結果作為動機 誠實是選擇,不是策略 曼森:希望是幻覺 過度執著未來,會犧牲當下價值感 成為你想成為的人,而非追逐結果 曼森:連結來自誠實 真正的吸引力,來自於不設計與不操控 不需要演角色,才能被人真誠喜歡 十四、轉念關鍵:從「有什麼好處?」到「有沒有價值?」 如果你問: 「不走手段路,那我怎麼活?」 曼森給出一個簡單但深刻的轉念方式: 「不要再問:這對我有什麼好處?而是問:這件事本身,有沒有價值?」 這種思維,會讓你: 為了「愛」而愛,不是為了得到愛; 為了「誠實」而誠實,不是為了塑造形象; 為了成長而行動,而不是為了控制或證明。 這是最穩定、最自由,也最有力量的活法。 十五、最終結語:當你不再用人,你也不再失去自己 「你吸引來的人,反映了你對人的態度;你過的生活,映照著你活出的價值觀。」 所以,我們回到這一章的核心命題: 你是在「使用人」還是「尊重人」? 你是在「操控結果」,還是在「活出選擇」? 當你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、尊重他人,不再把關係與行動當作交換與操控的工具,你會驚訝於——人生,其實可以不再那麼焦慮、不再那麼辛苦,也不再那麼空虛。

  • 搭訕淺談

    【搭訕真正的關鍵,不在你說什麼,而在你為什麼說】——從「話術思維」走向「黑帶社交」的真誠進化 開頭:搭訕的真相,從來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許多男人在學搭訕時,都在追求一件事: 我要講什麼,才會成功? 但如果你觀察過真正有魅力的男人,你會發現,他們講的話往往不特別、甚至有點平淡,卻能讓女生願意留下、願意回應,甚至願意展開深入互動。 問題來了: 到底是什麼在產生吸引? 答案其實一直很簡單—— 是你的「意圖」。 在我最近三個月的《黑帶社交》線下課中,我現場帶著學員實戰,累積了上百次搭訕經驗,觀察並歸納出一個驚人的發現: 真正決定你搭訕成功率的,不是開場白的內容,而是你背後帶著什麼能量來到這場互動中。 論點一:女生不是在聽你說什麼,而是在「感受你是誰」 女人不是邏輯機器,她們更像一台「情緒與動機雷達」——她會掃描你整體的語氣、眼神、肢體、氛圍,然後用 潛意識 去感受: 「你是真的想認識我,還是只是想撩一個就走?」「你是出於好奇,還是匱乏?」「你是自在的,還是緊張、急著收割?」 這些感受,比你說什麼台詞更重要。 實戰故事: 上個月我在台北帶一位學員,他跟一位女生互動得還算流暢,但女生最後還是說了一句:「你是在完成搭訕任務吧?」那一瞬間,他傻眼:「妳怎麼知道?」女生笑了笑說:「因為你不是真的在看我,你在走流程。」 你看,她聽得不是他的話術,而是 他整個人的狀態與專注力 。 論點二:意圖,會決定你散發的能量 搭訕時,真正吸引人的,是你「給人的感覺」。這背後包含了三層力量: 語氣與身體語言 :即使你講得天花亂墜,若語氣焦慮、眼神閃爍,女生一秒就能讀出你的不穩。 動機清晰與否 :如果你自己都不確定是想交朋友、想撩人、還是只是刷成就,女生自然會產生戒心。 能量場的穩定性 :真正吸引力強的男人,不靠話術,而是靠「在場的力量」——他在當下,不逃避,不假裝,有意識地連結。 論點三:你的「意圖出發點」會被潛意識掃描出來 女生會在幾秒鐘內潛意識問自己: 她內心的疑問 她讀到的訊號 你呈現的意圖 他是真的覺得我特別嗎? 放鬆、誠懇、穩定眼神 真誠、好奇、自主 他只是看到我漂亮就撩? 緊張、硬撐、話多而急 匱乏、目的性強 他想認識我?還是快速搞定我? 急推、靠近、直接要聯絡方式 操控、短期導向 這些細節,不是靠背誦開場白能解決的,而是要從 出發點 重新建構。 論點四:搭訕真正的目的,不是「得到」,而是「篩選」 多數男生搭訕會陷入一種錯誤模式: 「我要拿到聯絡方式」、「我要讓她喜歡我」 但這種心態只會讓你變得焦慮、匱乏、目的性強。正確的信念應該是: 「我搭訕不是因為我缺女人,而是因為我對這個人好奇。」 這種好奇與探索的態度,才會產生自然、自信、無壓力的能量,讓女生放鬆互動。 具體的搭訕行為建議: 類型 示範方式 背後能量 🎙️ 開場白 「我剛剛看到你在笑,感覺你是個有趣的人」 好奇、誠懇 🗣️ 語氣語速 放慢語速,像朋友聊天 放鬆、不求結果 👁️ 眼神交流 穩定、柔和、不閃躲 在場、有框架 🚶‍♂️ 距離掌控 尊重對方空間、觀察反應 敏銳、尊重界線 實例對話:從觀察出發,而非索取 👨:「我剛經過你這邊,感覺你整體狀態很放鬆,讓我有點想知道,你是不是從事跟人有關的工作?」 👩:「欸…怎麼看得出來?」 👨:「可能是你剛剛那個表情,感覺你不是那種會急急忙忙過生活的人。」 這段互動中,男生沒有急著要聯絡方式、也沒有過度誇讚,而是 從觀察出發,表達真誠的興趣與好奇 ,這就是「黑帶社交」的核心態度。 結尾總結:先練意圖,而不是只練話術 真正的社交高手,從來不是「話術流」,而是「能量流」。他們懂得掌握自己的狀態,清楚自己的動機,並用真誠與敏銳與人連結。 🌟 搭訕成功的秘密是:「她感受到你是來連結的,而不是來操作她的。」🌟 當你內在穩定、有信念、有方向,吸引會自然發生。

  • 【會員文章】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男人:一個存在主義的旅程

    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男人:一個存在主義的旅程 在這個人人都戴著面具生活的世界裡,選擇誠實地面對自己,其實是一場深刻的革命。這不只是關於變得更「真實」,而是一場面對自由、焦慮、責任與創造的存在主義之旅。 本篇文章,透過一位名叫馬克的男子真實轉變的故事,揭示一個現代男人如何從表面成功的空殼中,踏上創造自己意義的人生之路。這不只是他的故事,也可能是你的鏡子。

  • 為何自我中心的人更可能逃避行動?

    為何自我中心的人更容易逃避行動?|行為退縮背後的心理與哲學解剖 在男性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: 有人說想改變、說想突破,說得義憤填膺,但一年過去了——什麼都沒做、什麼也沒變。他們說要去搭訕,卻從沒開過一次口;說要創業,卻每天繼續滑手機、抱怨環境;說要改變形象,但連剪個頭髮都能拖上一年。 當你問:「那為什麼你還沒開始?」他們總能給你一套很合理的說法:「最近太忙」、「我還沒準備好」、「等有機會再說」。 但問題根本不在資源、不在時間,而在心態。這些人,其實有一個共同特徵: 他們太以「自我」為中心了。 這聽起來可能很反直覺——怎麼會「太在乎自己」,反而更不敢行動?但真相就是這麼殘酷: 一個人越在乎自己的形象與評價,越容易被行動所帶來的風險嚇退。 1|行動變成一場「自我形象保衛戰」 心理學早已指出:逃避不是懶,而是一種深層的保護機制。 對自我中心的人來說,每一次行動都不是簡單的嘗試,而是 對自我價值的審判 : 如果我搭訕被拒,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好? 如果我創業失敗,是不是代表我根本沒能力? 與其面對這樣的風險,他們寧願不做:「我不行動,就不會輸;不輸,就還能維持自己“其實不錯”的幻想。」 這些人習慣用「準備」來逃避:「我再學一下」、「我還在計劃」、「等狀態好一點再說」。但準備不是行動;拖延不是謹慎——這些只是讓自己感覺「好像有在前進」的心理麻醉。 2|故事案例:我也是那個不敢行動的人 我曾收到一封讀者來信。他說: 「我過去一年看了無數的把妹影片,電子書做筆記做滿了三本,但我一次都沒有主動開口過。我不是不想做,而是我太怕一做,就發現我根本沒那麼行。」 那封信讓我沉默了很久,因為—— 我也曾是那樣的人。 我看教學影片、買了器材、寫了腳本,卻遲遲不敢拍第一支影片。我說服自己:「我要更專業一點再開始」、「等我學會打燈、學會剪輯…」三個月後,我的硬碟多了一堆資料,但頻道上沒有任何一支影片。 直到有一天,我逼自己用手機拍一支60秒短片,不修、不剪、不藏。雖然很爛,但我終於開始了。那一刻我才明白: 成長從來不是來自完美的準備,而是那個願意「開始做」的自己。 3|心理與哲學視角:你不是懶,你是逃避「成為自己」 ✦ 哲學觀點|存在主義:你不是你想的是誰,而是你怎麼行動 存在主義哲學家如沙特與尼采都指出:人之所以存在,不在於他思考了什麼,而在於他選擇並承擔了什麼。 行動,是你存在的唯一證明。 但對自我中心者來說,行動意味著「暴露自己不夠好」,這種焦慮比什麼都可怕。他們寧可把人生變成一場無止盡的計劃與幻想,只為避免承認:「我現在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。」 尼采曾說: 「弱者不會創造,只會幻想;當意志無法創造,就會走向自我毀滅。」 當你無法行動,就只能依靠幻想與藉口活著。 ✦ 心理學觀點|Ego 是自我形象的監牢 Jordan Peterson 曾說: 「人會透過虛構的故事,來逃避承認真相。」 很多男人不是沒能力,而是被自己的 Ego 束縛住。他們內心深處怕被否定、怕失敗,於是打造出一個「理想中的我」——聰明、有魅力、值得被愛——但這個形象太脆弱,所以不敢讓現實來碰。 Mark Manson 一語道破: “Don’t hope. Choose.” 希望不會讓你成長,選擇與行動才會。 4|兩性關係:逃避型人格最容易在戀愛中暴露 在追求關係中,自我中心者的逃避模式更為明顯: 把失敗歸咎於對方:「女生太現實」、「她們都喜歡壞男人」 無法承擔主動行動的焦慮,只會靠幻想來逃避 慣性延後出手,導致經驗缺乏 → 更沒信心 → 更難行動 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: 越不行動,越沒自信;越沒自信,越無法吸引異性。 5|如何打破逃避的迴圈?三個重建行動力的轉化策略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,而是要改變你「看待行動的方式」。 1. 思維重建|從「我是誰」→「我能做什麼」 停止定義你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(我內向、我不會聊天) 改問:「我今天能做一件什麼小事,往前一步?」 行動不是證明你夠好,而是你開始成長的起點。 2. 現場行動訓練|練肌肉不是看書,是去舉重 刻意承受尷尬、嘗試開口、感受拒絕 用現場回饋重建現實感與自我認同 記住: 你越做,才越不像你以前那個怕失敗的自己 3. 信念重塑|真正的價值,是你是否敢承擔後果 別人喜不喜歡你,不等於你有沒有價值 真正成熟的男人,是跌倒了還能站起來的人 結語:逃避行動的不是你懶,而是你太怕現實打破幻覺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「準備好了卻不敢出手」,那不是你沒學會方法,而是你還沒放下「我要完美才開始」的執念。 行動會讓你發現:你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差,也不是那麼完美。但只有開始那一步,你才會真正脫離幻想,走向現實中的力量。 真正的自由,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而是有勇氣承擔你做的每一個選擇。 🎯 想走出腦袋,走進現場? 如果你想打破幻想,成為那個「敢出手的男人」,我邀請你參加我們的《黑帶社交》實戰訓練: 這不是教你死背話術的課,而是一步一步,重建你的行動力、自信與吸引力。 📌 現在報名,下一梯現場訓練名額有限。 點擊下方連結,別再只是思考、只是想—— 從這次開始,讓你行動。 我們現場見。

  • 渣男的吸引力從哪來?懦弱卻假裝善良的男人,為何讓女人反感?

    為何女性更容易被「渣男」吸引?——自戀、假善良與力量原型的心理解析 現代兩性關係中,一個反覆出現的現象是:許多女性在感情初期容易被「渣男」吸引,反而對那些「老實」、「體貼」的男人失去興趣。這是否意味著「女性天生偏好壞男人」?抑或這背後藏有更深層的心理動力與原型結構? 本文將結合 Jordan B. Peterson、Mark Manson、Robert Glover 等人之觀點,從心理學、性吸引機制與原型分析出發,系統解析這一議題。 一、渣男的假自信:自戀者的能力假象 許多渣男具備的,不是真正的自信,而是「模仿出來的力量形象」。 Jordan B. Peterson  指出:「Narcissists mimic competence.(自戀者模仿能力)」,這種假象在社交場合容易被誤認為真正的價值。 Mark Manson  強調,真正的吸引力來自真誠與脆弱,而非掩飾內在不安的傲慢。 Robert Glover  則揭露,自戀型男性與「Nice Guy」其實同樣都是用操控來換取認同,只是策略不同。 作家 對假自信的解釋 核心觀點 Peterson 假自信是對能力的模仿 沒有責任感的力量,是對女性的欺騙 Manson 沒有脆弱的自信只是傲慢的偽裝 真誠+界限感,才是吸引的來源 Glover 假自信是一種操控手段 無法建立真實連結,只會帶來破壞 這些看似魅力十足的渣男,實際上只是把「匱乏與恐懼」包裝成自信。長期下來,這種關係不僅不穩定,更會造成情感傷害。 二、比渣男更糟的是「假善良」的男人 有些男人看似溫柔、道德高尚,實際上卻是懦弱、無能,只會藉由討好與隱性控制來獲得關注。這種「Nice Guy」型人格,反而比直白的壞男人更危險。 Mark Manson  指出:「Nice guys are dishonest」,他們透過討好與偽善掩飾性慾與需求,是一種隱性的操控。 Robert Glover  認為 Nice Guy 是「情感懦弱」與「控制欲」的結合,表面溫和,內心壓抑。 Peterson  則強調:「懦弱不是道德」,真正成熟的男人是能承擔風險與責任,而非藉由裝好人逃避現實。 類型 渣男 假善良的懦弱男(Nice Guy) 誠實程度 承認慾望 隱藏需求、偽裝善良 吸引力 初期吸引強 常令人反感、缺乏吸引力 根本問題 自戀與控制 懦弱與壓抑 三位作者評價 危險但可預測 假象包裝下的情緒炸彈 簡言之,Nice Guy 不是真正的好人,而是用善良作為交換愛情的交易手段。這種深層不誠實,比渣男更難察覺、更具破壞力。 三、「美女與野獸」原型:女性潛意識的吸引機制 從原型心理學角度來看,女性傾向被「強大、危險但可被馴服」的男性吸引,這是橫跨文化與歷史的潛意識模式。 Peterson  指出:「女性幻想的是與野獸共舞,然後將其馴服。」這是一種對力量的渴望結合救贖衝動。 Mark Manson  強調,女性並不抗拒男性的力量與性慾,反而對真誠、掌控力與主導性產生高度吸引。 Glover  認為女性追求的不是暴力,而是 成熟整合的陽剛能量 ,即既能主導、又不濫權的男性。 這說明,女性偏愛的從來不是「壞」,而是 有潛在危險但擁有自我控制的真實男人 。 四、「可以改變的壞男人」幻想:情感錯覺還是陰影整合? 許多女性沉迷於一種幻想:她能夠「拯救」某個破碎的男人,使他成為更好的人。 Peterson  認為這是一種陰影整合機制:女性透過與野獸共處,實際上是在面對自身潛意識的黑暗面。 Manson  稱之為「Fixer Fantasy」,指出這種幻想是對愛的誤解,源於情感依附而非真誠的選擇。 Glover  認為女性的吸引來自男人的力量與潛能,但她們常誤把未整合的破壞性視為「可改造特質」,最終陷入情感泥沼。 作家 對「拯救壞男人」的看法 評價 Peterson 原型結構,陰影整合 可理解,但風險極高 Manson 情感依賴與幻想 建議放棄幻想,回到現實 Glover 可被吸引,但非長久方案 強調力量整合與責任承擔 五、真正的男性魅力:力量+自我整合 女性真正渴望的,不是表面的帥氣或霸氣,而是那種能 掌控力量、不被掠奪性驅動 的成熟男人。 如同 James Bond、Batman 等角色,他們既強大又有節制,具備倫理、決斷力與目標感。 Peterson  提出「整合陰影」的概念:你必須擁有黑暗的潛能,但選擇讓它服務於正義與責任。 Manson、Glover  則重視情感誠實、自我價值與界限感。 這正是「強者的成熟形象」:他不否認力量,而是能駕馭它、給予它方向。 六、為何「壞男人」在性市場中看似吃香? 年輕女性容易誤把「冒犯界限的自信」視為魅力,而忽略其長期破壞性。 社會對男性陽剛氣質的壓抑,使真正的力量被地下化,導致渣男成為「唯一保有陽剛」的形象。 媒體與文化(如《黑道家族》《Breaking Bad》)放大了「危險男性」的浪漫形象,使年輕人誤解吸引力來源。 七、Andrew Tate 現象:真實與黑暗交織的陽剛偶像 Andrew Tate 的受歡迎,正說明了男性典範的缺席。他既展現力量與自律(MMA 背景),又充滿爭議與操控(性別觀問題)。 Peterson  雖批評 Tate 的行為,但也指出:「這正是危險而混亂的吸引力來源——力量與陰影共存。」 這提醒我們:當主流社會不再給年輕男性提供健康的陽剛角色時,他們會轉向極端的象徵來尋找方向。 結語:真正值得被愛的,不是壓抑力量的男人,而是能整合陰影、選擇良善的強者 當社會將陽剛視為「有毒」,卻沒有替代模型,男人不是變得懦弱,就是假裝善良,最後讓「渣男」成為唯一的替代性象徵。 女性對渣男的吸引,實則是對「力量、危險與潛在轉化」的心理投射。但真正有魅力的男性,是能擁有力量、整合黑暗,並選擇成為值得信賴之人的成熟男人。

  • 為什麼而活?用陽性能量定義你的男人之路|你的的格局不只是把妹,而是...!

    男人成長的本質:從陽性能量到吸引力本源的五大修煉 引言|為什麼「人性」與「吸引力」值得你深入理解? 每一位男性在生命中,幾乎都會歷經一段階段性的驅動力——渴望與異性接觸、追求、交往,甚至發生親密關係。這種本能性的驅動,從青少年開始萌發,進入二十多歲時達到高峰。然而,許多男性在邁入三十歲後會開始思考:「這些追逐的意義是什麼?這樣的遊戲值得嗎?」 這不是性冷感,也不是對愛情的幻滅,而是一種心理與本質層面的覺醒。本文將從心理學、進化論與男性成長的角度,拆解吸引力的本質,說明為何「本質大於方法」,並提供一套可以真正改變你命運的五大陽性能量修煉原則。 一、為什麼多數男人開始對追女生失去熱情? 現代男性面對的現實是:追求成本越來越高,而回報卻越來越不穩定。 你可能投入時間、金錢、情緒,卻換來已讀不回; 你可能付出滿滿的誠意,卻被一句「你太好了,我不值得你」打發; 有時候你甚至發現,獨處反而比戀愛更輕鬆自在。 這是許多現代男性正在經歷的現象。不是他們變懶、變冷漠,而是他們在無意識中,已察覺這場「兩性競爭」的規則,早已不再對等。於是,多數人開始選擇撤退,不再主動。 但真正的問題不是「該不該追女生」,而是:「你這個人本身,是否值得被吸引?」 二、你該停止執著於「把妹技巧」:方法從來不是關鍵 很多人以為吸引不到女生是因為不夠懂話術、不夠會推拉、不會設框架,於是投入大量時間學PUA、模仿成功案例、背誦公式化對話。但這只是表層的技巧,本質並未改變。 真正有吸引力的男人,靠的不是話術,而是他的「狀態」——自信、穩定、陽剛、主導力、方向感,這些是無法用短期技巧偽裝出來的。 你的問題不是不會說話,而是「你這個人說出來的話,沒有重量」 。因為你缺乏內在價值的支撐,那才是真正該解決的地方。 三、吸引力的底層邏輯:你這個人本身,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所謂「本質」,就是一個人最根本、不可偽裝的穩定特質。像是: 是否有方向感與目標感? 是否具備果斷與承擔風險的能力? 是否能控制情緒、穩定心性? 是否能主導人際互動並帶領團隊? 是否能獨立思考、自我定義而不討好他人? 這些「性格」,才是吸引力的源頭。 你可以不帥、不多金、不流利地說英文,但只要你性格強悍、有能量、有主導力——你就會成為那種讓女人主動靠近的男人。 四、五大陽性能量修煉:打造你成為磁性男性的核心 1. 目標感(Direction) 一個有目標感的男人,不會迷失。無論是打造事業、鍛鍊身體還是學習技能,他都有一個清晰的方向。目標感象徵穩定性與資源創造能力,這正是女性在潛意識中最渴望的男性特質。 2. 情緒掌控力(Emotional Stability) 真正的陽性不是爆炸性的陽剛,而是內斂且穩定的力量。女性天生缺乏安全感,因此對能掌控情緒、冷靜果決的男人極具依賴與吸引。 3. 領導力與控制力(Leadership & Control) 主動引導社交互動、主動解決問題、承擔責任,這就是一種不靠語言的領導力。你不需要去「控制女生」,你只需要能夠掌控自己,管理好自己的節奏與情緒,那已經足夠吸引。 4. 果斷與行動力(Decisiveness) 陽性不是猶豫,是說到做到。健身、早起、學習投資、建立社群、創造收入——所有改變命運的動作,都來自果斷與立即行動。 5. 獨立性(Self-Reliance) 不要讓情緒依附於女人。別為她的回應而迷失自我。真正獨立的男性,不會為了討好誰而改變自己,不怕失去、不怕拒絕,因為他內在足夠豐盛。 五、延遲滿足與陽性能量:真正的男人是在苦中練成的 陽性價值不是短期投機,而是長期積累。 健身要堅持數月才見成果; 學習一門技能要經歷重複無聊的練習; 寫作、銷售、創業、演講,剛開始都是挫敗連連; 情緒穩定也不是靠讀一篇文章,而是靠一場場挫折中練出來的。 這些本質修煉,都來自「延遲滿足」這個核心原則。這就是為什麼短期享樂(如A片、約會遊戲)可以存在,但不能上癮。因為真正強大的男人,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,煉出內在太陽的。 六、結語:你的人生可以改變,但不是靠話術,而是靠重建你的性格 你要改變兩性關係的命運,不是去記熟10句「推拉話術」,而是成為那個自帶吸引力的男人。 建立你的目標感與方向感; 擁有穩定情緒與控制力; 敢於承擔、敢於決策; 保持獨立,忠於自己; 投入那些短期無感但長期有價值的修煉。 這才是男人真正的進化之道。 別再問:「我要怎麼讓女生喜歡我?」 你該問的是:「我怎麼成為值得被喜歡的男人?」

  • 為何要約會?好處和方法 1

    當前社會中,越來越多男性面臨單身、缺乏自信、情感困頓與性生活缺席的困境。這不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,更是結構性文化與心理機制交織的產物。若要打破這種被動與停滯的狀態,現代男性必須學會一件事—— 主動建立自己的約會生活 。 一、單身男性激增,反映的是什麼? 根據台灣內政部2023年統計,30至39歲的男性中有43.7%仍處於單身狀態,十年間成長了10%以上。這並非偶然,而是社會氣候變遷與心理適應之間的落差。《The News Lens》指出,許多男性因為害怕拒絕、焦慮出糗,選擇了“母胎單身”或“躺平式戀愛觀”。 這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 「拒絕敏感性」(Rejection Sensitivity) 在作祟:當一個人對失敗過度敏感時,他便傾向於避免所有可能引發挫折的情境,哪怕代價是孤獨與空虛。 二、自信的崩解:從不行動開始 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提出的「自我效能感(Self-Efficacy)」理論說明了信心的來源——來自於反覆的嘗試與成功。當一個人因恐懼而選擇不行動,大腦就無法分泌負責動力與愉悅的 多巴胺 ,久而久之,他會進入一種「低動力、低行動、低成就」的惡性循環。 簡言之,不主動的人,不僅錯失愛情,更逐漸失去「做一個有能力改變現狀之人」的感受。這不只是戀愛問題,而是 整體生活能量的流失 。 三、男性角色的定位混亂:失去方向的現代雄性 過去社會對男人的期待是清晰的:「強者、領導者、供養者」。但今日,隨著性別角色重新洗牌、經濟壓力上升,以及兩性自主的意識覺醒,傳統模型失效,新的典範尚未建立。 以日本「草食男」現象為例,《BBC》報導指出,越來越多年輕男性因經濟無力與社會壓力選擇不戀愛、不婚育,反映的是對「男人應該成為什麼」的普遍迷失。 同時,數位社交工具雖提升了人際接觸的可能性,卻也導致人際關係的 非人化與去真實化 。刷手機成癮的人,在真實互動中反而不知所措,失去了面對面交流的自信與靈活。 四、性生活缺席不只是生理問題,而是心理與社會連結的斷裂 根據心理研究,穩定的親密關係與性生活有助於釋放催產素(Oxytocin),這種激素能降低壓力、強化情感連結,並提升自我價值感。 反之,長期缺乏情感與身體連結的男性,往往會出現自尊低落、焦慮上升、生活空虛等心理症狀。這正如《康健雜誌》報導中提到的某案例,一位多年單身的男性形容自己「像機器人一樣活著」,最終透過心理治療才逐步重建情感能力。 五、為何「主動」是現代男性的必修課? 1. 主動,是對抗無力感的解藥 心理學研究指出,人類有「行動偏見」(Action Bias):面對不確定時,主動行動比原地不動更能降低焦慮。 每一次主動的嘗試,不論成敗,都是在為自我效能注入燃料。 此外,大腦在設定目標與行動時會釋放多巴胺,這不只帶來愉悅,更強化行動動機,形成「我做得到 → 我再試一次」的正向迴路。 2. 主動是一種生物學本能 從演化心理學角度來看,求偶過程中的「主動展示與競爭」行為,是雄性動物吸引伴侶的自然策略。這種行為不只是為了配對,更是 維持雄性力量與生存能量的管道 。 現代男性若完全退卻至被動模式,不僅喪失社交主導權,也容易在職場、情感乃至生活中全面失衡。 六、主動不是魯莽,而是成熟的社交能力 很多人誤解“主動”是死纏爛打、霸道不體貼。但真正的成熟主動包含以下幾個關鍵: 有邊界的邀約 :知道何時進退、尊重對方意願 真誠而非操控 :清楚表達意圖,不玩曖昧遊戲 持續自我提升 :不僅靠一時衝動,更靠長期的吸引力建構 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, 卓越是習慣的結果 。持續地投資於外表、談吐、興趣與情緒穩定的提升,本身就是主動策略的一部分。 七、主動打造約會生活,是自我進化的場域 約會,不只是為了找對象。它更是: 建立人際互動能力的實驗場 了解自己需求與價值觀的鏡子 練習拒絕與被拒絕的情緒韌性訓練 建構生活主導權的實踐舞台 在這個過程中,每一次對話、每一次邀約,都是認識他人,也認識自己的過程。這種主動的生活方式,不僅強化你的吸引力,更讓你在人生各個場域中更穩、更自信。 八、打破被動迷思,重掌人生主導權 心理學中的「控制點理論」(Locus of Control)說明,一個人若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(內控者),會有更高的幸福感與行動力。被動的戀愛模式,會使人感覺「自己的幸福要靠別人決定」,久而久之陷入價值自我否定。 主動的人,則會感受到「是我在選擇我的人生」,進而建立更堅實的自尊與自信。 九、結語:從戀愛出發,走向全面進化 主動建立約會生活,不只是解決單身問題,而是一場 整合心理韌性、生存能量與人生主導權的進化之路 。透過每一次的互動與實踐,我們不只學會如何愛人,更學會如何成為值得愛的人。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,也是一種哲學選擇。在一個充滿選擇、卻也充滿分裂的時代裡, 主動行動就是你對生命的回應。 從今天起,不再等待,不再逃避。用你的行動,去創造你想要的關係與人生。 你值得擁有,而你也有能力實現。

  • 為何要約會?好處和方法 2

    選擇主動:現代男性走出困局的心理與存在進化路線 在兩性互動中,許多男性陷入被動與自我懷疑的困境:單身比例不斷上升,自信低落、身份模糊、性生活缺席。這不僅是個人的挫敗經驗,更是一場潛藏於心理與文化深層的集體危機。本文將從心理學、神經科學與存在主義哲學三重視角,解析主動建立約會生活的重要性,以及它如何成為現代男性自我進化的關鍵策略。 七、心理學視角:主動是一種「選擇權的展現」 根據自尊理論(Self-Worth Theory)與自我效能模型(Self-Efficacy Model),人若能感受到自己有選擇、能影響結果,將更容易投入行動、產生信心與正向期待。反之,若長期被動等待,不但容易自我矮化,還會形成「我不值得被選擇」的潛意識標籤,進一步削弱自尊與行動意願。 神經科學研究也指出,當人主動採取行動、接近目標時,大腦會釋放更多的多巴胺,產生愉悅感與成就感。這代表——與其說是「女人給了你快樂」,不如說是 你的主動行動讓你產生了內在回饋與能量啟動 。 八、存在主義的啟示:自由即責任,逃避即空虛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(Jean-Paul Sartre)曾說:「人被判處自由」。他的核心思想是——你無法逃避選擇,每一次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,而這份選擇的後果,沒有人能替你承擔。 在情感領域也是如此。你可以選擇主動,也可以選擇等待,但你不能選擇「不承擔這兩者的代價」。 許多男人在戀愛上選擇被動,其實是陷入了存在主義所稱的「逃避自由」(bad faith):把責任推給社會、環境、女性、或自己的出身,來掩蓋自己內在的恐懼與逃避。這種逃避雖短暫保護了脆弱的自我,但長期卻導致深層的空虛、憂鬱與孤立。 真正的自由,是願意承擔選擇的風險;真正的魅力,是來自敢於負責的人格張力。 九、從主動出擊到自我實現:男性成長的存在路線 存在主義強調:人不是某種「本質」的集合,而是由每一次的選擇與行動所構成的。當一個男人從「等待認可」轉向「創造連結」,從「逃避行動」轉向「積極承擔」,他不只是變得更有吸引力,而是完成了從他律到自律、從被動存在到主體存在的成長蛻變。 這種選擇的勇氣,就是現代男性最缺乏卻最需要的生命品質。 案例解析:從等待愛到創造關係的轉折 阿豪,32歲,軟體工程師,長期單身。他相信「只要我夠好,自然會有人來喜歡我」,卻多年毫無進展。參加一場戀愛工作坊後,他第一次主動開口約陌生女性喝咖啡,緊張到結巴,卻收到對方的微笑回應。 這次小小的行動讓他重拾信心。數月後,他進入了一段穩定關係,也在職場上開始勇敢爭取升遷。他說:「主動讓我覺得,我重新掌握了人生的方向。」 這正印證了心理學家Bandura的「自我效能理論」:自信不是天生的,而是透過不斷行動、獲得正向反饋所累積的。 十、社會現象警示:為何「不主動的男人」成為集體危機? 以日本為例,年輕男性「草食化」現象日益嚴重。根據厚生勞動省統計,逾四成男性對戀愛無興趣,導致生育率降至1.2,遠低於世代更替所需。這不僅反映男性的行動力低下,也呈現社會結構對男性角色的模糊與壓抑。 BBC分析指出,這些男性並非懶惰,而是被性別角色混亂與經濟壓力壓得無力行動。他們不知該成為「溫柔的紳士」還是「強勢的追求者」,最終選擇退出戰場。 這是一場 心理、文化、結構三重交織的男性身份危機 ,其根源是「主動性崩潰」,而不是單純的懶惰或冷漠。 十一、戀愛不只是陪伴,而是進化的催化劑 ✅ 增強收入與目標感 進入穩定關係的男性,根據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》研究,平均收入較單身者高10–15%。因為有了情感穩定與責任感,他們更具目標性與規律性。 ✅ 擴展生活選擇與資源 戀愛關係會帶來新的社交圈、體驗場域與學習機會,有助於提升自我效能與社會適應力。 ✅ 解決孤獨與提升情緒穩定 親密關係能促進催產素與血清素分泌,降低焦慮與孤立感。哈佛研究顯示,人際關係品質是預測長壽與幸福的最大變因。 十二、整合哲學與心理學:從存在演化到行為優化 維度 存在主義觀點 心理學支撐 行動轉化 自由 自由即責任 自我決定理論 承擔選擇的結果 成長 成為你自己 成長心態理論 練習表達與連結 行動 行動定義存在 行動偏見模型 小步快跑,習慣主動 意義 自我實現與貢獻 馬斯洛需求理論 創造關係、參與生命 十三、總結:主動,是現代男性的「存在修練」 在這個女性更有選擇權、社會規則快速變動的年代, 男性若不主動,將不只是錯過愛情,更會錯失成為自己的機會 。 主動,不是魯莽,也不是操控,而是一種尊重現實的行動智慧。它來自對選擇的承擔、對自我價值的投資、對關係的真誠參與。 從今天開始,請問自己: 我要成為什麼樣的男人?我要等別人來選擇我,還是主動創造我的關係與未來? 人生沒有劇本。你,就是作者。

  • 提升陽性能量:讓男人真正進入成長軌道的系統化指南

    提升陽性能量:讓男人真正進入成長軌道的系統化指南 在這個充滿誘惑與分心的時代,許多男性在心理、情緒與行動層面上感到迷失、渙散、缺乏方向。想真正走上內在成熟與外在力量兼具的成長之路,關鍵在於重建並提升自己的「陽性能量」。 這篇文章將從定義、策略到實踐,為你系統性地整理如何鍛鍊一個男人的陽性能量,並避免那些正在悄悄削弱你意志力的陷阱。 什麼是陽性能量? 陽性能量並非表面的強勢或情緒壓抑,而是一種源自內在的穩定力量。它的本質是:主動創造秩序、帶領方向、承擔壓力與穩定行動的能力。 具體而言,它源自以下幾個核心面向:身體力量、目標感、情緒承載能力與責任意識。 陽性能量的五大核心修煉方向 一、強化身體力:穩定感的根基來自肉體 身體是陽性能量的第一道防線。強健的身體能幫助你承受壓力、釋放情緒,並穩固你的存在感。 建議實踐方法如下: 每週至少三次重量訓練,重點放在腿部、核心與背部 每週一次高強度有氧挑戰,例如拳擊或間歇訓練 培養一項能與壓力對抗的身心訓練,例如冷水訓練或長跑 二、鍛鍊目標感:建立內在的方向場 陽性能量的核心是方向感。缺乏目標的男性,往往容易焦慮與渙散,喪失動能。 實踐建議: 設定明確的中長期目標(如事業、技能或財務目標) 每月檢視並調整進度,持續推進 在混亂中保持對「我正在往哪裡走」的清晰認知 三、增強情緒負重力:穩定中前進,而非被情緒牽著走 陽性男人並不是沒有情緒,而是具備在情緒中仍然能行動的能力。 建議方式: 每日靜坐冥想五分鐘,練習觀察而非反應 面對情緒高漲時,練習冷靜回應 主動挑戰不舒服的場景,例如公開發表或主動社交 四、培養承擔心態:選擇為人生負責,而非推卸 陽性能量的一大標誌是「對自己負責」。真正的力量,來自不抱怨、不甩鍋,願意扛起自己的選擇。 實踐建議: 每次挫折先反問自己:「這裡我能學到什麼?」 成功與失敗都由自己承擔,不將責任推給他人 為情緒、行為與結果負全責 五、主動創造秩序:成為生活的主導者,而非旁觀者 陽性能量的高點,是在混亂中建立秩序。不是等待世界變好,而是自己打造節奏與框架。 具體做法: 每日擬定行程表,即使是假日也不例外 組織自己的工作、人際與成長計劃 在外界混亂時,仍維持內在節奏與紀律 常見破壞陽性能量的上癮行為 現代男性最容易能量流失的來源,是短期成癮行為。這些行為分為三種類型,皆會悄悄破壞你的專注力、行動力與自我價值感。 類型一:即時快感上癮 例如沉迷社群媒體、短影音、色情與電玩。這些行為會導致注意力破碎、自信感下降,甚至失去目標感。 類型二:情緒逃避上癮 包括酗酒、抽菸、過度購物、戀愛依附與討好行為。這些行為雖然短暫麻痺情緒,卻逐漸削弱你面對現實與情感的力量。 類型三:能量洩漏型行為 如無意義的交際、說大話卻缺乏行動力、拖延與完美主義,這些都會導致能量外洩、自我信任崩解與行動癱瘓。 為什麼這些上癮會削弱你的陽性能量? 因為陽性能量的本質,是延遲滿足、承受痛苦、主動創造。而成癮行為恰恰相反,強化了被動消費與即時刺激,讓你漸漸失去耐心、失去行動慾望,並陷入空虛與焦慮。 每一次沉迷於短期快感,實際上不是在休息,而是在削弱自己的核心力量。 重建陽性能量的實際行動方案 方向 具體做法 切斷成癮源 每日限制社群與短影音使用時間,例如控制在30分鐘內 重建專注儀式 每天安排30分鐘運動,並進行1小時無干擾的深度工作 面對情緒的能力 每當感到焦慮,寫下情緒,並問自己:「我現在需要行動,還是在逃避?」 微型勝利建立動能 每完成一件小事(如鍛鍊、閱讀、寫作),都記錄下來並給予正向肯定 認識短期多巴胺上癮的底層邏輯 多巴胺是大腦的激勵系統,它讓你產生渴望與行動的衝動。原本是為了生存設計的機制,卻在現代被手機、短影音、即時反饋系統等人工刺激綁架,形成了「只要不快樂,就需要立即刺激」的迴圈。 這種上癮,會破壞你的專注與耐心,使你逐漸對深度學習、長期努力與無聊感失去耐受力,進而不再願意挑戰真實的成就與價值。 如何打破短期快感上癮的迴圈? 鍛鍊延遲獎賞的能力,例如堅持完成任務再給自己小獎勵 每天刻意安排「無聊時間」,讓大腦休息並重建感知能力 管理多巴胺輸入,刪除高刺激的APP,關閉不必要的推播與通知 以創造型行動(健身、創作、技能練習)取代純娛樂消費 建立深層價值感,例如人際連結、事業成就、人格修煉等 最終結語 真正強大的男性,不是完全拒絕快感,而是能掌握快感。能夠區分什麼該投入,什麼該節制,才是真正的自由與力量。 多巴胺不是敵人,錯誤的刺激才是。當你讓多巴胺來自創造、挑戰與成長時,它將成為你最大的盟友。 你不需要成為苦修者,而是需要成為那個能為自己設下節奏與方向的人。這才是陽性能量真正的展現。 延遲滿足:男性成長與深度吸引力的核心力量 在所有能幫助男人走向成熟、成功與吸引力的能力中,「延遲滿足」是最具決定性的內在資產。它不僅是意志力的展現,更是構築自我控制、目標實現與價值積累的關鍵能力。 本文將以系統性的方式,拆解延遲滿足能力的養成邏輯,並提供清晰可行的方法,幫助你逐步建立這項決定未來質量的關鍵能力。 什麼是延遲滿足? 延遲滿足,意指能夠放棄當下的短期快感,而選擇投入需要努力與等待的行動,只為換取未來更大的回報與成就。 簡單地說,它是一種成熟的選擇能力:你可以立刻享樂,卻選擇按下暫停鍵,因為你看見了未來更重要的價值。 為何延遲滿足是男性力量的根本? 一個能夠延遲滿足的人,代表他具備三項核心心理素質: 能忍受無聊與痛苦,進而積累長期價值 能控制衝動,避免被情緒與慾望牽制 能專注目標,持續投入長期行動 無論是兩性吸引、事業成功還是自我成長,本質上都是一場延遲滿足的遊戲。而這項能力的培養,正是邁向成熟與卓越的關鍵。 延遲滿足能力的四步養成邏輯 延遲滿足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而是一種可以訓練與養成的行為模式。以下是它的核心邏輯公式: 清晰目標 + 即時覺察誘惑 + 反向獎勵機制 + 小勝利累積 = 穩定的延遲滿足能力 以下分別說明四個關鍵步驟。 一、建立清晰而具意義的目標 當一個人缺乏明確目標時,面對誘惑往往只剩下「即時快感」作為參考標準。目標不清,就容易失去抵抗誘惑的理由。 實踐方式: 設定具體且有挑戰性的目標(如:半年減重10公斤、創業月收達成五萬元) 將目標拆解為每日行動單位(如:每天運動30分鐘、每天寫作500字) 清晰目標能為大腦設定一個明確的回報預期,讓你在短期誘惑與長期回報之間,選擇後者。 二、即時覺察誘惑的出現 延遲滿足不是壓抑慾望,而是練習在慾望升起的當下,啟動自我覺察機制。 實踐方式: 當誘惑來臨(如:想滑手機、打電動、看色情內容),自問:「這是短期快感,還是長期目標的延伸?」 在桌面或手機貼上提醒卡片,寫上:「這個行為值得嗎?」 只要能拉出3秒的覺察空間,就能為理性大腦爭取主導權,減少自動化衝動行為。 三、運用反向獎勵機制 不是剝奪快感,而是重新安排快感的出現時機,讓快感成為行動後的獎勵,而非逃避的工具。 實踐方式: 設立條件式享受規則:完成目標後,才給予自己某項喜歡的放鬆活動 例:報告寫完後,才可以看影集 例:運動後,才喝那杯咖啡或吃一塊甜點 這種做法將多巴胺系統與正向行動掛鉤,強化你對「努力產出才有獎勵」的神經連結。 四、累積小勝利,內化成自我控制快感 延遲滿足是可以被訓練並「上癮」的。透過小勝利的記錄與累積,可以讓你的大腦愛上「掌控自己」的感覺。 實踐方式: 設立小挑戰與打卡表(如:21天運動挑戰) 每完成一項目標,記錄下來或在日曆上標註 每週設定一個小獎勵作為正向慶祝(但避免過度放縱) 當你能不斷收集「我做到了」的證據,你將逐漸在內心形成「我能控制自己」的強大信念。 延遲滿足行動邏輯圖 設定明確且具意義的長期目標 培養即時覺察誘惑的反應能力 建立行動後才能享樂的正向獎勵系統 視覺化小勝利的累積過程 內化為自我主導、重視長期價值的行動習慣 延遲滿足的終極心法:不是壓抑,而是選擇 延遲滿足最關鍵的不是「忍住」,而是轉變你的渴望來源。不是壓抑短期快感,而是愛上長期成就所帶來的深層滿足。 當你能夠說出: 真正的快感,是掌控自己而非被衝動支配 真正的自由,是能選擇「什麼時候做,為了什麼而做」 那麼,你的人生將開始邁向一個全新的層次。 減少自慰頻率的好處:從能量消耗到自我掌控的轉化之路 在現代社會,「自慰」雖早已脫離禁忌,但過度與無意識的自慰行為,依然是許多男性在能量管理、情緒穩定與人際吸引上無法突破的隱性障礙。關鍵並非極端的禁慾,而是將自慰從無意識、消耗性的行為,轉變為一種有覺知、有目的的能量轉化管理。 以下將從生理、心理、兩性關係與能量層面,系統性說明減少自慰頻率所帶來的積極轉變。 一、生理層面:恢復身體能量與荷爾蒙穩定 過度自慰會干擾男性體內的激素節律與神經系統,影響體能、專注力與睡眠品質。相對地,適度節制能有效恢復以下機能: 睪固酮濃度在短期內自然回升(約3至7天),增強自信、行動力與攻擊性等陽性特質 體能與注意力恢復,進入穩定鍛鍊與高效行動的節奏 睡眠品質改善,入睡更快,深層睡眠比例提高,情緒調節與記憶功能同步優化 身體若能從頻繁的精力釋放中回歸穩定節律,整體狀態將進入更高效率的運轉模式。 二、心理層面:強化自律、專注與內在穩定感 自慰雖為個人私密行為,但過度依賴所帶來的情緒波動與失控感,往往是許多男性低自尊與精神渙散的源頭之一。減少頻率後,將有以下心理益處: 建立自我掌控與自律能力,提升自尊與內在穩定感 減少自慰後常見的空虛、內疚與精神渙散現象 將注意力從短期快感轉向長期目標,解放思緒,強化專注力與生產力 當你不再受慾望牽動而行動,心理上將產生更強烈的自我主宰感。 三、兩性關係層面:提升真實連結的動機與能力 減少自慰將帶來與異性交往的正向改變,這種能量轉向是真實關係建立的助力: 提升與異性真實互動的渴望,不再依賴虛擬刺激來滿足親密需求 生理與心理層面的改變,使性吸引力與能量自然向外釋放,產生更具存在感的氣場 降低將女性物化的傾向,轉而以更健康、更尊重的態度建立連結與情感交流 此舉不僅提升與異性交往的品質,也讓你的自我價值建立在現實互動而非虛擬滿足之上。 四、能量層面:積蓄精氣神,轉化為生命動力 在多數東方傳統與男性修練體系中,性能源被視為生命能量的核心。當自慰過度導致精氣神外洩,會使身體疲乏、思緒渙散、行動鬆弛。反之,節制頻率後,你會感受到: 能量更集中,意志更堅定 行動力與創造力顯著上升 整體生命力更加飽滿,能量不再無意識流失 透過節制與轉化,原本用於快感釋放的能量將被重新導向於創作、領導與實踐目標之上。 實際做法:如何健康地減少自慰頻率? 設定逐步可行的頻率調整目標,例如從每天減為每三天一次,再逐漸延長 減少色情刺激的接觸,包括關閉成人網站、社群內容過濾、遠離誘惑環境 每當性衝動出現時,轉而從事運動或專注任務,將衝動轉化為行動能量 建立與異性真實互動的習慣,讓性需求融入關係而非停留在幻想 承認自己有性需求,但選擇在有意識、有目的的情境下釋放,避免麻痺性逃避 關鍵在於從壓抑轉為有覺知的管理,從失控轉為選擇與整合。 延伸觀點:責任與自由的轉化邏輯(Jordan Peterson觀點) 加拿大心理學家 Jordan Peterson 曾指出:真正的自由來自於責任的承擔。許多男性將「隨心所欲」誤認為自由,實則只是慾望與逃避的奴隸。 他認為: 承擔責任會為人生帶來秩序、方向與意義,而這正是自由的基礎結構 一個願意承擔重擔的男人,才能激發內在力量,擴展人格深度與生命影響力 當人逃避責任時,內在容易產生虛無感、混亂與憤怒,最終陷入破壞性的自我耗損 真正的成熟,是主動選擇自己願意承擔的意義重擔,而非被迫順從外在要求 這樣的觀點與自慰節制的核心邏輯高度一致——自由,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,而是知道自己該做什麼,並且能夠堅持選擇。 結語:掌控慾望,才是成為強者的開始 減少自慰,不是禁慾主義的極端壓抑,而是自我統御的第一步。你不必消滅慾望,但你可以選擇管理它、引導它,將原本散逸的能量集中起來,轉化為成長、連結與創造力的動力。 當你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衝動與快感系統,你就走上了一條從慾望到自由、從消耗到成就的真正男子之路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