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9日
7月17日
7月10日
6月28日
6月26日
6月24日
6月21日
大家好!今天我想從一個有趣的回憶談起。
我記得高中時,一個同學一本正經地說他的夢想是成為 AV 男優。我當下的反應是:「蛤?你認真的嗎?你是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的天賦?還是你的尺寸真的特別厲害?」
快轉到九年前,我在新加坡帶兩位學員,一個是台灣人,一個是中文超流利的日本人。下課後我們一起搭地鐵,結果整整 45 分鐘,他們全程熱烈討論 AV 女優!從經典作品、演技排名、到產業趨勢,滔滔不絕。我完全插不上話,不是我自命清高,而是我當時對這個領域真的一竅不通!
這兩個故事透露了一個現象:無論國籍、文化還是時代,大多數男性對性都有一種天然的熱情與好奇,甚至能成為公開場合的社交話題,充滿趣味與吸引力。
那麼問題來了:性愛既然如此迷人,為什麼還有人試圖壓抑這份人性本能?甚至,為什麼現在反而有越來越多人提倡「極端禁慾」?
今天,我想帶你用更全面的視角,深入了解所謂的「偽善禁慾主義」。我們將從哲學、科學、醫學三個面向探討:為什麼極端禁慾不但無益,甚至可能對你的身心造成損害。準備好了嗎?那我們就從哲學說起。
尼采這個名字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他早就猛烈批判過那種偽善的道德系統,尤其是基督教傳統中,把「禁慾」奉為道德至高點的觀念。
他在《反基督》一書中毫不留情地指出:
「基督教的禁慾理想,本質上是對生命的仇恨。」
也就是說,那些努力壓抑慾望的人,外表看似高尚清潔,實際上卻可能是出於內心的懦弱、怨恨,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缺乏熱情。
他指出,許多道德系統,尤其是宗教性禁慾主義,其實是由那些「不敢面對慾望的人」所推崇。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渴望,便將壓抑美化為美德,並以此為榮。
他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接:
「你不是戰勝了慾望,是你根本不敢面對它!」
與其說這是道德,不如說是懼怕現實的偽裝。
康德在《實踐理性批判》中則提供了一種更成熟的觀點:道德不是壓抑欲望,而是根據理性為慾望建立優先順序。
舉例來說,比爾·蓋茲年輕時能將性衝動轉化為對編程的熱情,最終創造出改變世界的事業,這正是慾望被昇華的體現。
康德要我們問的從來不是:「我該不該有慾望?」而是:「這個慾望,能否經得起理性的檢驗?」
你聽過「越禁止越想要」的例子嗎?我有位朋友,小時候被爸媽嚴格禁止看電視,結果他半夜偷偷起來看,越看越著迷,連功課都拋到腦後。壓抑不但沒有讓他變乖,反而讓他更加失控。
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,曾有一個著名的臨床案例:一位強迫症患者,因長期壓抑性慾,最終發展出每天洗手 40 次的強迫行為。這印證了他的理論:被壓抑的慾望不會消失,只會以變態形式重現。
我也遇過一個網友,聽信「極端戒色能讓你變超人」的說法,發誓一個月不碰任何色情與自慰。結果他每天都在跟自己內心打仗,滿腦子都是性幻想,情緒焦躁又暴躁。這不是控制,而是被慾望反噬,只是換了種形式而已!
尼采在《道德的譜系》中提出「奴隸道德」概念:有些人因為自己無力追求慾望,就乾脆將「忍耐」和「禁慾」包裝成美德,並指責那些勇於活出本能的人「不道德」。這其實只是自我安慰,是一種逃避式的偽道德高尚。
這樣的「清高」,不是自我超越,而是對自由的放棄。
這部分我們講事實,講證據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美國心理學會(APA)的共識:適度自慰是正常、健康的性行為。
科學研究指出,適度自慰可以:
減壓:釋放多巴胺與內啡肽,有助放鬆與情緒平衡。
改善睡眠:有研究顯示,自慰有助提升睡眠質量。
穩定情緒:對焦慮、壓力大的男性而言,這是一種自我調節機制。
美國醫學會(AMA)早在 1972 年就明確表示:自慰不會導致早洩、體力耗損或任何傷身現象。全球權威醫學工具書《梅克醫學手冊》也清楚說明:自慰是零風險的性行為,只要不過度,就完全正常。
心理學界也早在 1973 年將自慰從「精神病診斷」中刪除,明確指出它是人類性發展中自然的一環。
所以,別再被那些錯誤訊息洗腦。科學並不鼓勵放縱,但也不支持羞辱慾望。自慰不是問題,無知與誤解才是。
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戒掉自慰,人生就會自動轉好。但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陷阱,背後藏著四個常見而危險的誤區:
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:「只要戒掉自慰,你就能變得自律無比、魅力爆棚、人生開掛!」
於是你咬牙堅持,幻想自己像超級英雄一樣脫胎換骨。然而現實是,一個月過去,你依然是那個你,沒有變強、沒有翻轉人生,反而多了焦慮與挫敗感。
心理學將這種狀態稱為「幻想性補償」——當現實無法掌控時,你選擇將希望寄託在一個看似可控的目標上,彷彿只要做到「那件事」,一切就會好轉。但這其實是逃避真實問題的幻覺。
當人生卡住時,有些人會說:「都是因為我太色了!」然而,性慾並不是你人生失控的根本原因。真正的問題可能是你缺乏職場競爭力、與人的關係緊張,或者內心有未癒合的情感創傷。
你以為壓抑慾望是在解決問題,其實只是把病因轉移到「最容易攻擊的替罪羊」身上,卻沒真正處理深層困境。
很多人禁慾幾天,期待人生立即翻轉,但當改變沒有如期發生,便產生自我懷疑與挫敗感:「我是不是不夠努力?我是不是沒救了?」
然後在焦慮與壓力中破功,再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,重複壓抑、破戒、內疚的惡性循環。
這不是成長,而是上癮於「控制感」的幻覺。真正的轉變從來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點滴累積。
當你把「禁慾」當成高尚,把「自慰」當成墮落,就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維模式。這種過度道德化的世界觀會讓你對自己產生羞恥感,甚至連跟異性正常互動都變得困難。
我看過網友分享,因為太相信「禁慾等於純潔」,每次自慰後都深陷自責,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還有資格談戀愛。這不是修行,而是折磨自己。
很多人覺得:「我人生不順,是因為我管不住慾望。」但這是本末倒置。性慾不是問題本身,而是一種訊號——提醒你內在有未解決的問題:
你內心感到空虛,卻沒有被好好理解。
你缺乏清晰的目標,所以將慾望視為敵人。
你不懂如何與慾望和平共處,只會一味壓抑或逃避。
佛洛伊德指出得很清楚:
「壓抑慾望不會讓你更高尚,只會讓它轉化成焦慮、罪惡感,甚至更危險的行為。」
想像一下,你把慾望當成火,卻強行把它塞進密封的箱子裡。它不會熄滅,只會悶燒,最後爆炸。你以為自己在控制,其實是在積壓災難。
聽起來好像很有決心,但極端禁慾往往會導致以下問題:
情緒不穩:情緒起伏劇烈,動不動就暴躁易怒。
社交障礙:與異性互動時充滿壓力與羞恥感。
自我羞辱:長期感到自己「不乾淨」、「很失敗」。
你以為這是修行的代價,其實是對人性本能的誤解與拒絕。
真正成熟的男人,不是把慾望踩在腳下,而是學會駕馭它,像一位優雅的舞者與它共舞。
你可以這麼做:
承認慾望: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,不該被羞辱,就像飢餓需要進食一樣自然。
追問根源:你的困境究竟來自哪裡?是缺乏行動力、目標感,還是創傷未解?
聚焦行動:每天進步一點點,提升技能、改善人際關係,比壓抑來得有力。
理性駕馭:正如康德所說,用理性判斷哪些慾望值得實現,哪些該放下。
哲學與科學都告訴我們:慾望不是敵人,壓抑才是危機的開端。
真正的自由,不是你沒有慾望,而是你有力量決定——哪些慾望值得你行動,哪些不必追逐。
你的人生,不該被「禁慾神話」綁架。而是應該由你自己,帶著意識與選擇,走向屬於你的成長與實現。
最後一句話:
不是你戒掉了什麼讓你變強,而是你開始選擇了什麼。
別再數戒色天數,去數你每天為人生前進的一小步。當你開始真正掌舵,你就已經贏了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