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9日
7月17日
7月10日
6月28日
6月26日
6月24日
6月21日
6月19日
6月14日
6月12日
6月10日
6月3日
5月31日
今天這篇文章,我想和大家聊一個我長期觀察到的現象:
為什麼有些人,在社交場合裡——特別是在訊息聊天或群組對話中,甚至一般的面對面交流,總是表現得特別有攻擊性?
他們動不動就針對別人發言挑毛病,語氣充滿對立,好像隨時都準備開戰。
這類人往往有一個共通點: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。
所謂自我中心,就是凡事從「我怎麼想、我怎麼感覺」出發,習慣把自己的感受、評價與利益擺在一切之前,卻很少去顧及他人或看清整體情境。
我經營過不少付費社群,從線上課程學員群,到進階的VIP mastermind圈層。
我們的社群規則非常清楚:
不攻擊、不羞辱、不無謂反駁。
每一位新成員在加入之前,都必須明確同意遵守這些規範,否則我們會直接移除。
然而,總有些人一開始表現正常,後來慢慢露出原形:
針對別人發言冷嘲熱諷,就算對方語氣平和也照樣攻擊。
鑽文字漏洞、咬文嚼字,把善意解讀成敵意。
對他人的分享冷言冷語、處處挑戰。
我通常不會立刻請他離開,而是先觀察他與群友互動的整體表現。
若他累積兩到三次明顯的負面反饋,依然無自覺改變,為了保護其他真正想學習的人,我會請他離開社群。
我收到過很多私訊,內容非常一致:
「他講話好有攻擊性,有人只是好意分享,他卻一直糾結某個詞。」 「跟這種人對話壓力超大,講錯一點點就被指責。」 「他不是在對話,是在挑戰,讓人不敢回應。」
也有人更直白地說:
「他講話有一種『我對你錯』的氣場,好像站在正義高地要糾正全世界。」
這類人常以「捍衛真理」自居,卻未察覺自己其實活在高度防衛的心理狀態,內心充滿不安與敵意。
他們說話常常讓人不舒服,總是情緒上頭、語氣衝突,彷彿隨時要吵起來。你會發現,他們講的話和實際行為根本對不起來,甚至有點表裡不一。
這樣的人,不一定是壞,而是「看不見自己」。
滿腦子都是自己的情緒與觀點,卻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與邊界。結果就是:別人想避開他,他卻覺得全世界虧待他。
而說實話,我們每個人在壓力之下,都可能變成這樣的人。
這些人不是壞,而是活在高度防衛狀態,表現出來的「攻擊性」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自我保護。
他們的特徵常包括:
表面在「講道理」,實則情緒主導。
語言中混雜邏輯、價值與情緒,常帶嘲諷、評判。
習慣將討論變成辯論,不是為了理解,而是為了贏。
認知極度主觀,無法承認自己誤解他人。
將對方的觀點視為攻擊,進入「受害者情節」。
經常把中立言論誤解為針對自己。
這樣的社交模式,導致他們在人際互動中變得孤立、敏感、易怒,形成社交惡性循環。
如果你發現自己總在人際互動中卡關、人緣不佳、常常起衝突,那麼你真正該問的不是:「怎麼說話更有說服力?」而是:
我是否太以自己為中心,而忽略了他人?
我是否總把意見不同解讀成針對我?
我說的真的是事實,還是只是在保護內心的不安?
我觀察到,自我中心的人通常不是沒想法,而是思緒太多、情緒太重。
他們輸出的話語常混合:
一些有價值的觀點,
搭配情緒化反應與評判語氣,
讓人難以吸收或對話。
這些人不是在溝通,而是在維護一個「我才是對的」的形象。
有些人甚至會把個人創傷投射進公共話語裡,說是「捍衛真理」,其實是在掩飾尚未處理的內傷。
所以,我們要練習的不是壓抑,而是從自我中心走向成熟的情境覺察與人際連結。
這類人特別常出現在:
社群聊天室、文字訊息、論壇、付費群組等純文字溝通場景。
他們特別容易:
情緒語言失控
斷章取義
過度詮釋語句
過度表現正義感
忽視他人情緒與語境
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機制如下:
心理結構 | 行為說明 |
低情緒智商 | 缺乏對他人語氣、暗示、表情的敏感度 |
自我輸出導向 | 社交變成自我表現的舞台,不聽別人只想講自己 |
合理化攻擊 | 常說「我只是講真話」來掩蓋情緒攻擊 |
邊界感模糊 | 愛對他人外貌、價值觀發表不請自來的評論 |
薩特的「凝視」理論指出,當我們用語言控制他人,實際上是在奪走對方作為主體的自由。
榮格的「陰影投射」認為:當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恐懼與不安,就會投射到他人身上,用語言傷人來減輕自我壓力。
練習「先理解,再回應」
用開放句型代替定義句型(例:「你錯了」→「這樣說是否也有可能?」)
提升對他人非語言訊號的感知
常常問自己一句話:「我是不是又把自己的感覺當成真理了?」
語言攻擊背後,其實是「Ego膨脹」的心理結構:
Ego型態 | 特徵 |
Healthy Ego | 穩定自尊、接納差異 |
Ego-Driven | 無法承受挑戰、情緒防禦反擊 |
心理結構包含:
內在不安全 → 用外在炫耀補償
羞辱敏感 → 否認、反擊、語言攻擊
認知泡泡 → 我說的就是真理
虛構理想我 → 現實與想像差距過大,產生攻擊性行為
很多人講話「怪」、「讓人不舒服」,不是因為人品不好,而是長期缺乏真實社交:
現象 | 結果 |
長期沒互動 | 話題跳躍、語氣錯位、難以共鳴 |
表達斷層 | 被誤解、被邊緣化、變成社交「雷包」 |
很多人不是沒價值,而是從來沒有學會連結的方式。
講話不對頻,久了沒人想靠近。
沒人靠近,就更覺得「世界不理解我」。
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理論,而是一次誠實照見自己的機會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誠摯邀請你,加入《誠實約會》課程。
這不只是談戀愛技巧,而是重新建構:
真實互動的能力
與人溝通的敏感度
拆除你在關係中一直受困的盲點
別人會靠近的,是那個真誠、穩定、不評判的你。
留言